日本文化中,不難發現有些部分是從中國傳進日本的。中國的唐宋年間特別影響日本的主流文化。

觀看和服和時裝的走勢,和服其實和唐服頗相似,從唐三彩、佛像、人像中都能看出。唐宋時期是唐朝的盛世,日本派了名為「遣唐氏」的和尚和僧人去中國學習,因為那時侯和尚的文化地位較高,也比較識字,所以前後都有不少學者和僧人去唐宋學習後把技術和文化帶回日本,染色法和織錦法都是從中國的文化帶進日本的例子。

和服的日本漢字是「著物」,它只是一幅布,沒有鈕,沒有扣,卻很標緻。裡面更有許多學問,蘊含文化十分深遠。和服是由左蓋右,中間衣帶的打法代表已婚或未婚或者年齡。因為從前造鞋的工藝未成熟,和服的鞋套的線條是簡單粗糙的。和服和浴衣的分別是浴衣是在7、8月去花火大會看煙花,和服是比較宴會性。

除了服裝文化,遣唐氏也吸收了中國的建築文化。例如京都和以前中國西安古城的佈局十分相似,都是棋盤的設計。在奈良也能看到不少唐朝的建築風格,例如運用了不用釘子的入榫技術。

江戶時代由京都遷都去東京時,由於許多日用品還需要靠京都供應,所以出現了幾條大路,例如「中山道」。它是一條馬車可以過的「高速公路」,由於東京和京都的距離很遠,所以路途中會有「宿場」(即「驛站」)作休息的地方。在古代,普通人不能隨便旅行,所以這些道路多給商人、將士、政府人員等等使用,非本地人亦不能進場。宿場就像一條村,村門口會有一道牌寫著「村」的不同規矩,例如男女要分開、不許喧嘩等。宿場除了有歇息的地方,還有茶室、落馬的地方等。茶室和現代的俱樂部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最開始只是喝喝茶,到後來演變成不同將士間交換情報的地方,提供的餐點亦慢慢變成日本飲食盛宴——懷石料理。現存的日本宿場富有歷史價值,出現殘破時更能向政府申請維修費。

妻籠宿宿場 (相片提供——紀曉華)
妻籠宿宿場 (相片提供——紀曉華)
紀曉華 夏妙然博士
夏妙然博士身穿傳統和服,本身是三級和裝師的她,是押花導師及茶道裏千家會員;也是日本花道草月流的會員,身旁的作品也是她親手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