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治療科

腦死亡及低溫治療

醫學上判斷一個人是否死亡,主要視乎器官功能是否永久喪失,並需視乎現代醫學能否代替或製造某些功能。如腎臟功能損壞,現時醫學能透過洗腎等方法維持器官功能。換句話說,即使病人已到達末期腎衰竭,仍能透過定期洗腎而得以生存。

然而,現今沒有科技能代替大腦,故在醫學上,大腦死亡等如一個人死亡。證實腦死亡需完成一連串的測試,達到特定結果,證明患者情況無法逆轉,才能定義患者為「腦死亡」。

死亡的定義


心臟停止:
大部份人認為心臟停止等於死亡,而現代醫學中,醫生均會為心跳停頓病人進行搶救;而特殊情況下,醫生為方便外科手術進行,會在手術過程中以藥物暫停心臟跳動。換言之,心跳停頓在現代醫學中不算死亡。

腦電圖顯示腦波死亡:
現時有不少科技及儀器能檢查病人腦功能是否已完全喪失,或已無法復元至原本狀態,但腦電圖並未能顯示腦電波是短暫抑或永久喪失,甚至病人在麻醉情況下,腦電圖亦會接近一條直線,猶如沒有反應,是以單靠腦電圖亦不能作準。

自主呼吸機能喪失:
需要考究其原因,如受藥物影響而喪失自主呼吸機能則不算死亡,因藥力會隨時間消退,是以只能算是短暫喪失,但如因為腦部受損而喪失自主呼吸機能,就是其中一個測試腦死亡的跡象。在醫學界,因為腦死亡是一個重要的醫療診斷,無論是測試內容、醫生的經驗和訓練均須為國際認可,透過幾個國際認可的步驟,經數項嚴謹測試後才能斷定患者為腦死亡。

深度昏迷:
臨床已能區別「昏迷」和「死亡」。到深度昏迷,有機會出現喪失自主呼吸或腦電圖顯示為直線的情況,但這並非腦死亡,須多加留意。

證實腦死亡之程序

科學斷定腦死亡有三個步驟︰一,透過電腦掃瞄等方法找出病人腦死亡的成因,如中風、曾心臟停頓或出血等;二,排除其他可能,如病人受藥物影響、身體正處於低溫治療後的低溫狀態、血電解平衡失調等;三,腦死亡法,即腦幹反應測試。

腦幹反應測試:
當中有七個測試指標︰一,觀察瞳孔擴張反應;二,眼角膜受刺激會否眨眼;三,有否痛楚反應;四,將冰水噴注入耳內時眼球會否移動;五,刺激喉嚨有否反胃或作嘔;六,會否咳嗽;七,有否自主呼吸。

若所有測試結果均為「否」,會斷定完成初部腦幹測試。這是一個「反方測試」(NEGATIVE TEST),要證實「沒有」的東西。因此,當其中有一個測試有反應,該病人都不算腦死亡。

香港判斷腦死亡的系統參考自西方其他先進國家,方法同樣嚴謹。為了令檢驗更為慎重,會分別由兩位醫生先後做一次相同的測試以確認結果。

低溫治療

根據現時醫學文獻,低溫治療主要用於一些住院前心臟已停止的病人,在已成功急救但未甦醒的情況下,會嘗試將病人體溫降低至32 – 34度 (常人體溫約為攝氏36.5–37度),並維持大概12 – 24 小時。

換言之,低溫治療是一項保護措施,減緩腦細胞新陳代謝,降低腦部對氧氣及養份的需求。病人曾出現缺氧情況、心臟停止或突然不省人事之後,可以應用低溫治療,減低新陳代謝速度,從而使腦功能有更高的康復機會。

治療目的:
低溫治療能減低患者在手術中腦細胞壞死的機會,防止將來影響其腦功能,希望病人手術甦醒後腦部回復機能,重投生活。

治療方法:
以往常用簡單方法為病人降溫,如為病人脫去上衣,並對其身體灑水且開風扇為其降溫,或在其腋下、大腿內側敷冰袋等。隨著科技進步,現時已可以仰賴儀器協助。目前醫護人員多會為病人穿上特殊衣服,墊一塊冷氈,原理是以冷水在衣服內不斷循環流動,並透過機器監察病人體溫。該機器會發出訊號,顯示病人體溫是否達標,其主要目標為降低病人體溫。根據案例,病人接受低溫治療時應是昏迷狀態,完全沒有記憶,只知道自己曾經不舒服,然後不省人事。

停止治療時,病人並不會立即甦醒,醫生會預留時間待其體溫恢復正常,待病人慢慢清醒,所以不會令病人「冷壞」或令病人「覺得冷」。如果病人身體活動機能正常,當醫生關掉冷凍儀器,身體應該會自行調節,慢慢回升至37 度。

復元時間:
在未有冷凍治療前,一般要等72小時至3天方能觀察腦復元狀態。冷凍治療的出現,使大腦能獲得最高的康復機會,正常情況下,當病人身體處於低溫時,心跳變慢、血壓變低,腦電圖亦會有所改變。如果經醫生診斷為「治療無效」,即未能達至醫療目的,則需要時間來觀察病人的腦功能復元情況。倘若患者在較長時間後沒有恢復跡象,甚至情況一直轉壞,在臨床方面,當醫生會懷疑病人有腦死亡跡象,便會開始進一步證實是否腦死亡。

相關分類
資料來源:2013年8月16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古志坤醫生

深切治療專科醫生

嚴建明醫生

深切治療專科醫生

最後更新:2014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