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咳嗽哮喘的飲食調養

在《黃帝內經》之中有五臟咳、六腑咳等11種不同情況區分,而各種咳嗽也有共同成因,在《黃帝內經》的《咳論》專篇之中說:「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脉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欬。」

咳嗽的共同成因包括三方面:
1.    皮毛受邪氣(各種邪氣也可,可以是風、寒、濕、熱等),從皮毛入肺;
2.    寒涼飲食入胃,寒氣再上至於肺;
3.    「外內合邪」,外和內部的寒氣相合,導致肺寒則咳嗽。

另外《傷寒論》對於咳嗽的成因解釋,稱為「心下有水氣」,這與《黃帝內經》的思想相近,但用了不同的角度描述。由於肺受寒,導致水氣停留在肺(或心下),則導致肺氣不能通利而咳嗽。因此「咳嗽」的發生,本身是身體希望驅除「水濕痰飲」的方式。

哮喘的成因
傳統上對於哮喘的核心成因認識,稱為「宿痰伏肺」,可理解為咳嗽的進一步加重,若痰濕更盛,停留在肺,則可導致哮喘。哮喘可見呼吸氣喘,喉中見哮鳴音為特征。
單純有宿痰伏肺未必導致哮喘,但如果受到了各種外來的邪氣(可以是風、寒、濕、熱等),則引動內有的伏痰而誘發病情。哮喘病之所以有宿痰的成因,亦需要考慮五臟六腑各臟之虛弱,視乎不同臟腑之虛,在平素未有發病之時調養,去除痰濕,則是治本之道。

水濕痰飲的成因
無論是咳嗽抑或哮喘,痰飲的生成重在胃腸之虛弱。在《金匱要略》之中說:「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痰飲的生成,首先在於胃腸之虛弱。
從中醫的傳統理論看,喝水到了胃裡頭,水也需要消化的!這傳統稱為「腐熟水榖」,又稱作「氣化」的作用。就是當水進入身體之後,胃就好像鍋爐一樣,能夠將水煮熟化成「氣」,水氣就能夠給人體流通周身使用。如果水化不成氣,例如胃的火力不夠,那就成為「一潭死水」,中醫上稱為「水濕痰飲」的病情,除了可以導致咳嗽咯痰之外,更可以有其他病如水腫、腹瀉、腸鳴、濕疹、嘔吐、鼻塞、流涕等等,周身各種不適。

因此容易患咳嗽哮喘的患者,尤其需要注重胃腸是否虛弱,以及有無各種臟腑之虛弱,導致身體內出現水濕痰飲的停滯。

飲食調養宜忌

首先說飲水方面,需要注意兩條原則

第一:口渴時才喝水。口渴是身體需要喝水的反映,如果身體裡面有足夠水,那就未必需要喝水,多喝也是浪費,尤其是不想喝水的時候,不應該勉強自己。當然,如果預計得到自己即將要口渴,例如將要劇烈運動,那也可以提前先喝。不少人習慣一天定時喝水,或者沒事也喝點水,例如到茶樓喝茶容易不自覺地喝,對於胃腸虛弱者則不宜。相反,尤其是容易患痰多咳嗽等水濕病之人,本身體內水濕已多,不渴的話則應少喝一點了。

第二:喝水應當一口一口的喝。就好像吃飯一樣,應該要仔細嘴嚼才吞下,喝水雖然容易吞嚥,但胃虛弱者也需要逐步消化,故此應當像品茗一樣,一口一口緩緩呷下,不宜一下子猛灌。尤其現在不少人以為,早上醒來灌一杯水下去,認為這樣可以排毒,如果腸胃本身不弱者還好,腸胃弱者則容易產生水濕痰飲,未能排毒之餘卻反而產生了毒素。

以上說的,也是指向腸胃虛弱的人而言,對於胃不虛弱之人則不在此限。健康人一下子猛灌一杯水,或者不渴的時候喝各種飲料,也不見得有問題,也可算是對胃腸的一種鍛煉,就好像現在許多人肚子不餓也能吃飯一樣。只不過,人有沒有這種需要,會否導致「浪費食水」?那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飲食上需要注意避免寒涼
避免生冷、寒涼的食物。冷首先指冰冷的食物,生則是指未經煮熟的食物,或必須煮熟而未有煮熟的食物。水果蔬菜如果已經「成熟」,則不當作是生的食物。
另外寒涼亦指食物的屬性,例如西瓜、雪梨偏涼,就不宜多吃。
飲食上,吃點辛溫食物,生薑、薑母茶、甚至辣椒,可吃薑黃(咖喱)等
除了飲食上,當然生活上也要注意避免受涼,例如夏季冷氣環境容易受涼,尤其需要注意!

各種粘滑、肉類、麵粉製品、奶類食品,都較難消化,容易傷腸胃產生水濕痰飲,注意少吃。

飲食上尤其注意「勿過飽」
即使沒有大量進食寒涼食物,只要飲食過飽,結果也可以導致為胃腸虛寒! 

中醫理論認為,胃是負責「受納」和「腐熟」水榖的場所,食物進入身體之後,首先在胃中消化,而胃消化食物需要依賴人的陽熱之氣。胃就好像是一個「鍋」,而陽熱之氣就如鍋下之「火」,只有鍋裝著食物是不夠的,要煮熟食物必須要有火,如果飲食過飽,那麼人體就需要加大「火力」去消化食物,若經常耗傷陽氣則導致體內虛寒。

有趣的是,並非飲食溫熱食物過多,則體質必然變得溫熱,例如有些地區的人經常吃辛辣食物,卻不見得該地的人全都體質偏熱。同樣地,飲食溫熱食物太過,只要是吃得過飽,耗傷人體陽氣,儘管吃的是溫熱食物,結果亦未必能夠化成人體的熱氣,可以理解為一種「虛不受補」,胃腸虛弱,吃甚麼東西也消化不了,未能變成身體的一部分。

進深而言,不管是哪種食物吃得太多,只要導致胃腸虛弱,氣血化生減少,人就容易受到外來的寒氣侵襲。受寒之後,又進一步加重了陽氣之虛弱,形成體質虛寒。胃腸虛弱的人,連喝下去的水也難以消化,那就形成了「水濕痰飲」,亦即民間所說的「濕重」,亦可因為飲食過飽所致。還有更複雜的情況,當胃腸變得虛寒後,內部又可產生「虛火」,一個人體內可以有「寒濕」和「濕熱」並存,實際上「寒熱並見」的情況十分常見。所以香港人經常會說自己是寒底、熱底、濕重,這跟我們的飲食文化,經常過飽有密切關係。

如果只是少量的吃寒性或熱性的食物,身體能夠自己調節恢復平和,未必對人體有大影響。相對而言,飲食過飽所造成的身體虛寒,比吃寒涼食物的影響更重要。因此,當吃了某種食物之後覺得體寒,未必因為該食物屬於寒性,更重要的是:「少吃為妙」。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李宇銘博士

相關分類
最後更新:2016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