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人口約有二千三百萬,佔絶大多數為漢族,但在十七世紀漢人大量移居當地以前,這片寶島其實已居住了一批屬南島語系(Austronesian)的原住民,他們因應不同環境而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各自衍生出獨特的圖騰和聚落文化。然而,基於歷史、疾病、與外通婚、外移等各樣原因,台灣原住民的人口不斷減少,現時只佔當地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二,其傳統文化亦逐漸失落。

嘉義縣阿里山鄉為台灣原住民鄒族的其中一個主要聚居地。面對隣近東部山區的布農族不斷擴張領土,加上漢人和居於平野地區的平埔族群的入侵,鄒族人口目前只剩下約七千人,為台灣原住民人口第二少的族群。

阿里山鄒族主要分成八個部落,包括達邦及其附屬的山美、新美、茶山,以及特富野與附屬的樂野、來吉、里佳。其中居於鄒族聖山──塔山之下的來吉部落,相傳其祖先因追逐山豬而意外發現了這片美麗肥沃的土地,於是帶同一家大小遷居於此,後來更發展成部落,並以山豬作為圖騰。

不舞‧阿古亞那是來吉部落的鄒族女孩,因受到原住民藝術家母親雅慕伊的影響,曾在台北唸美工專科,畢業後在城裏工作了五年,最終選擇返回來吉村開設工作坊,以色彩鮮麗的山豬工藝品、石刻彩繪和有機山豬茶,推廣族人文化。來吉另一名族人亞麥伊‧亞達巫亞拿,則拿起攝錄機和相機到處拍攝,努力以影像記錄鄒族文化。

達邦部落的山美村長老安炳耀是一名優秀獵人,他繼承了族人的狩獵文化,一生獵過過千隻山豬。為鼓勵族人繁衍後代,他和一班長老一同穿起傳統服飾,主持生命豆祭。

面對族群被漢化、年輕人遷離等因素,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正逐漸淡化、消失;但亦有族人喜歡反璞歸真,回歸山野,尋找消失中的文化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