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浮梁縣被譽為「世界瓷都之源」,古時一直管轄著景德鎮這聞名中外的瓷都,更曾是當地陶瓷業的重要後盾。時至今日,它的「陶瓷光環」早已褪色,僅餘古窯遺址、古礦坑、水運碼頭和一些作坊,但仍有一小撮人選擇留守,合力延續「瓷都之源」的美譽。

浮梁縣東北部的鵝湖鎮,有一座屬於古老制式的天保龍窯。龍窯是沿山坡而建的隧道形窯爐,因形如火龍而得名,現存經已不多。70歲的金躍安師傅是天保龍窯的主持人,幾十年來以一雙手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的陶器。擁有一身技藝及滿腦子龍窯知識的金師傅,認為陶器和生活息息相關,故他的作品多是日常可用的實用器具,包括陶缸、陶罐和其他陶藝品。

瑤里古稱「窯里」,位於浮梁縣東北部,唐朝已開始發展陶瓷業。它境內高嶺山所出產的高嶺土,令景德鎮瓷器的品質得以提高,間接孕育了這個瓷都;而「高嶺土」(Kaolin)一詞,更成為國際通用的礦物學專有名詞。明朝以後,景德鎮成為陶瓷業中心,窯里的製瓷業逐漸衰落,成為專門供應瓷土和釉的原料產地,上世紀初更被易名為「瑤里」。曾是景德鎮三大窯區之一,瑤里古時設置過眾多窯場,至今當地已發現了多處保存完好的古窯址。

張和濤和父親張文達,在瑤里合力經營傳統的釉果製作坊,運用水碓所推動的石槌,將瓷石打碎,製成一磚磚釉果。將秞果溶於水中,可混合成瓷釉,陶瓷在浸過釉果漿後經過燒烘,表面便會形成一層透明薄膜,猶如披起一身晶瑩剔透的薄紗外衣。

瑤里的河流,曾是昔日運輸陶瓷和高嶺土、釉果等原材料的重要水路,有著歷史的痕跡,同時亦是村民生活之源,如今卻不復喧鬧,只剩下老人在默默懷緬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