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

位於甘肅永靖縣小積石山大寺溝,黃河北岸的峭壁之上,最初開鑿於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已正式建造,之後在歷朝歷代均有修建。2014年,它被列入為聯合國世界遺產項目「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份。

炳靈寺古稱唐述窟、靈岩寺、龍興寺,明、清時期稱為炳靈寺。有研究指「炳靈」來自藏語「香巴本朗」中「本朗」的音譯,意即「十萬彌勒佛洲」。炳靈寺石窟的石雕像、泥塑像、壁畫作品來自不同時期,而且包含了古印度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等不同類型的佛教藝術風格。其中以第169窟屬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內容最豐富,窟內留有「西秦建弘元年」的墨書題記。位處懸崖峭壁上、高27米的唐代彌勒佛坐像非常矚目,佛像上半身依山雕鑿而成,下半身為泥塑,因曾被戰火所毁,於近年始被修復。

據考證,炳靈寺曾在不少古代書籍文獻中均有被提及,包括《法苑珠林》、《太平御覽》。北魏酈道元所撰《水經注》中專門講述黃河的《河水》篇中,亦有相當詳細的記述:「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注之。…(黃)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峯之上,立石數百丈… 其下層巖峭舉,壁岸無階,懸巖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達者,因謂之積書巖。… 彼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之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謂之唐述窟。…(黃)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笥」音自,盛飯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 2019 rthk.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