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及矯型科

牽引成骨術

牽引成骨術是對先天性顱面生長異常,或因意外導致的下顎後縮或凹陷的治療技術。相對傳統正頜手術的高創傷性和不穩定性,牽引成骨術為目前顎骨矯正手術的新方向。當中,尤其對治療兒童因先天下顎後縮所造成睡眠閉塞,即睡眠時呼吸間斷(阻塞性睡眠窒息症)有莫大幫助,改善睡眠窒息症引致的大腦缺氧,減少影響腦部及智力發展。 

牽引成骨術源於骨科的「腿延長術」-把腿拉長改善雙腿長短不一的問題。該技術發展至今已數十年,後來伸展到頭骨位置的應用、發展新儀器和技術來幫助口腔頜面外科的病人。牽引成骨術於1992年首先引進香港顱頜面外科,至今發展逾廿年,由起初用於治療傳統唇顎裂問題,至近年用於治療兒童的睡眠閉塞問題。現時技術已達成熟階段,可解決大部分下顎甚至上顎異常的問題,成功率達90%。

原理


牽引成骨術為口腔、面部與頸部等外科的專門技術,以儀器牽拉把骨拉長,以刺激成骨蛋白生長新骨而不用施以植骨手術,減低手術造成的創傷,同時亦是臨床組織工程的手術。

適用症狀


牽引成骨術可應用於嬰孩至成人,甚至老人,視乎患者的症狀是否適用此治療方法。牽引成骨術通常用於較為嚴重的病例,如傳統手術未能解決或採用傳統手術的風險較大的情況。遇到這些症狀可考慮使用牽引成骨術,目前成熟技術和各種先進儀器已可解決大部分的問題。

主要適用於以下兩種:
1) 唇顎裂
傳統裂唇顎引致面的中部嚴重凹陷,並且留有很多疤痕。傳統正頜外科手術能把顎骨拉前,但穩定性不足,亦不能大幅度拉前顎骨,顎骨且有機會返彈回後。使用牽引成骨術可相對有效治療這種症狀。

2) 下顎後縮
下顎因先天生長異常或後天受傷而不能向前生長出來。例如:生長區受傷、關節強直、骨折等,影響顎骨生長。

尤其於孩童時候受傷時間,傷及顎骨關節附近的生長區,生長區因此受破壞而不能生長,以致造成下顎嚴重凹陷,下顎後縮令舌頭同時向後縮,即使患者在日間能控制舌頭,於睡眠時舌頭仍會自然向後縮,令致出現睡眠閉塞的情況。至於先天下顎後縮的嬰孩,父母往往需要讓其趴臥或側臥而減低其舌頭向後縮而阻塞氣道、導致缺氧的問題。如長期嚴重缺氧,或需進行人工氣管切開以裝置呼吸器連接氣管,代替用口呼吸。可是,使用呼吸器不免有一定的影響,例如經常導致傷口感染,同時影響發聲,不能學習講話,對其發育造成很大影響。長期使用氣管開口有其潛在性的危險,約1%至3%的病人會因週期性的感染引致肺炎甚至導致死亡。

故此,利用牽引成骨術,除可改善外觀,最重要是能長遠地解決睡眠閉塞的問題。

牽引成骨術的做法

主要視乎顎骨部位而購置合適的儀器,即牽引成骨器。有些個案或須從國外購入更精準的儀器,花費亦會較高。

手術準備:
1) 經過詳細計劃、分析、掃描,製作頭顱三維模擬。
2) 將牽引成骨器放上模擬頭顱骨,以肯定該儀器能幫助解決問題。
3) 手術前向患者父母或家人解釋儀器的運作,說明如何可解決問題。

手術過程:
1) 把顎骨於適當位置切開,例如在牙齒後區位置,或下顎關節位置,在乎是哪個位置需要伸長,牽引器可以是雙維或三維活動,各種設定有其特色和作用,適當配合以解決問題。

2) 手術中最重要是在切開顎骨的同時須保持骨裡面的神經線及血管,須配合非常微細的切骨技術,甚至須使用超聲波切骨器以減低傷及牙齒躺神經線,切開後再根據定位來裝置牽引器。

牽引器的種類

1) 內置牽引器
微細的牽引器,是較為常用的種類,通常用於小童及活動細微的位置。多數藏於口腔次內,貼在骨的表面砸加以縫合,只有一個牽引桿會露出來,或從口腔中或下巴下突出來,經過轉動牽引桿來延長顎骨。

2) 外置牽引器
裝置時須插「穿骨針」,會造成長久疤痕,影響外觀,故此如非必要,則較少選擇外置牽引器,於香港亦較少使用。但對於某些病人,因其問題的複雜性,例如初生嬰兒至3至6個月的嬰孩,因為顎骨太軟、太薄,一般內置牽引器並不足以穩定其情況,則須使用外置牽引器。

為什麼要接受牽引術治療?


1) 兒童因顎骨生長異常而引致睡眠閉塞、長期缺氧,嚴重缺氧甚至會影響其腦部及智力發展。過去亦有充分的研究顯示這些兒童的智力發展較其他兒童為低,身體機能亦較差,同時並有睡眠死亡的風險。

2) 患有這病的兒童即或其原本的智力並無問題,亦會受到這長期病患的逐漸影響,有些兒童甚至不能出院,這同時對醫療體系造成很大負擔。

換句話說,牽引成骨術為這些兒童伸前顎骨而令氣道增大,讓他們可以離開醫院,正常上學,同時亦不用做「人工氣管切開」,因而可以說話,從各方面來說,這治療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

牽引器的運作及術後處理


手術後有3至5天的休息期,期間讓顎骨的纖維組織生長,之後開始牽動牽引器,每日牽動牽引桿的幅度約為向前推前1毫米,可以一日兩次或四次,慢慢牽動。牽動10日即共向前推進10毫米。有些病人的下顎太小,甚至須牽動30至40毫米。

配合耳鼻喉專科醫生,於手術後牽動期間使用內窺鏡檢示氣度是否足夠,以判斷牽拉幅度是否足夠。同時以電腦掃描測試血氧(血液的含氧量)是否能回復至一定的指標。

好處:牽引器可慢慢調校,適用於每位病人丟標準,並非一固定而不能調節的儀器。

手術當天會出現一般小手術的痛楚,但於3至5天後骨骼組織穩定後開始牽拉時則不會很痛。惟於牽拉至10毫米時會開始感到「緊」,因為除了骨之外,其周圍的組織包括軟組織和肌肉都同時被牽拉而感到繃緊。此時,可將牽拉速度減慢及降低密度,例如一日兩次換成一日四次共牽拉一毫米,並且每次減慢牽動以減少不適。而當拉至15至20毫米時,由於周圍肌肉的拉力已被軟化而變得鬆了,痛楚亦會減少。醫生會觀察病人週期性的情況與變化,因應個別需要而決定是否須服用止痛藥或減少拉力等處理方法。

安裝牽引器後,病人一般都可出院自行進行牽拉,只要定期覆診便可,而兒童則可選擇留院進行牽拉。當牽拉至適合的氣道大小,或當咬合或面形正常化次後,便可出院。牽引器會繼續埋於顎骨內,新骨自動達到骨化、鈣化時,硬度慢慢增加,就可以承受到咬力和有一定穩定性。之後,就可以進行第二期的小手術,把牽引器取出。

期間須注意飲食

牽引器已埋於顎骨之中,所以並不會阻礙口腔進食。惟病人須進食較軟的食物如粥、意粉之類,只要不須用力咀嚼便可。如小孩沒胃口誰食,院方可為他們插胃喉以補充營養奶。

傳統正頜外科手術與牽引成骨術的比較

傳統手術可一次過把顎骨延前達某一幅度,但其中的血管容易成為攔阻,影響延伸的幅度。而牽引成骨術則能除了牽拉骨之外,亦能將軟組織包括神經線和血管同時逐漸拉前,不會影響骨的拉伸效果。而選用手術方法亦視乎須矯正的骨與骨之間的距離。如骨與骨之距離太大而不選用牽引術的話,則須植骨,這樣造成的創傷很大,穩定性亦不高,相反,使用牽引成骨術的話,創傷則可大大減少。故此,若須延前10毫米則可用傳統手術矯正,至25毫米內亦可以,但25毫米以上則只能倚靠牽引成骨術。

對於中間幅度,如果決定使用傳統手術或牽引成骨術?

得到研究基金的支持,香港大學牙醫學院(http://facdent.hku.hk/)的研究團隊一直在進行臨床科研,以隨機抽樣研究(Randomized Control Trial),對於中間幅度的病例應如何決定選用牽引成骨術或傳說正頜外科手術。團隊積極研究,就神經影響、骨的癒合性、咬合的改善,及病人心理、生活質量等各方面進行探討及改善手術的應用。

副作用及處理方法

一般而言,除傳統的手術副作用如流血之外,由於牽引成骨術是慢慢拉長顎骨,對神經的影響較傳統手術為少,創傷亦較少,但仍有其一定的副作用。由於牽引桿突出口腔或下顎之外,容易造成感染,傷口的清潔很重要,須用特別的消毒藥水每日清潔而減低感染風險。

牽引成骨術成功率達90%以上

牽引成骨術基本在延伸顎骨方面是完全能解決的。而其達到90%以上的成功率以外的個別失敗例子,例如感染、須牽拉的骨段太短,又或牽引器未足夠配合須延長之幅度、牽引桿斷裂等情況,則需要換上新的儀器。由於儀器與技術亦不斷在改善以達致更精準的程度,整體成功率會更被提升。

通過牽引術形成的新骨,是由原身骨蛋白質刺激而生的,骨的高度、闊度等與原本的骨一樣,硬度亦能達到80%,在用於正常功能如咬合和咀嚼已經完全沒問題;反之移植骨在過程中會收縮,未能達到最佳效果。

除了延前顎骨,牽引成骨術亦可幫助情況較嚴重的病人進一步進行其他外科如牙齒的手術。在顎骨延前之後,可以箍牙讓咬合的情況更理想。另外,牽引術亦應用到顎骨重建手術,例如2013年易小玲由台灣長庚大學顯微重建整形外科魏福全教授所做的手術。這類顎骨重建手術於香港大學亦非常常用,並且一直在研究及改善用下腿腓骨來重建。腓骨的長度方面基本上是非常足夠用於重建整個顎骨,但其高度只有約10毫米,對比正常顎骨的35毫米為矮,在這情況須植牙的話,就需要很長的牙,並且穩定性較低並有機會折斷。如果用牽引術先把移植到下顎位置的腓骨牽拉上來再植牙則可解決這些問題。由於考慮到病人日後的牙齒、飲食質量等需要,在整個顎骨重建計劃的起初已計算到這些種種,包括牙齒將來的位置,及顎骨應擺放的位置,以致在牽拉後能配合到植牙方面,並且從咬合至外觀的回復。

基金資助及最新發展

牽引成骨術的醫療成本高昂,每副牽引器亦動輒數萬元。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醫生領導的團隊幸獲余兆麒醫療基金(http://www.skyeemedicalfoundation.org/)撥款港幣426萬港元資助,特別為顎骨引致的頭顱或面形異常的基層嬰兒及兒童施以牽引成骨術,以治療他們的睡眠閉塞,足以改變他們的一生。

相關分類
外科 創傷及矯型科
資料來源:2014年1月9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張念光教授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講座教授

最後更新:2014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