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Biopharmaceutical)是近十年興起的新類型藥物,多數為注射型,常見用於免疫系統的疾病,例如各種風濕,隨科技發展亦發現可用於其他某些疾病。生物製劑是針對一種病原,中和或減少其作用,通常副作用比傳統藥物少。生物製劑作為較新型及需要培植的藥物,價錢比傳統藥物昂貴。

原理

生物製劑透過了解疾病於人體內造成的改變,針對性地設計一種物質去中和或減輕其作用,物質多數為蛋白質、糖份或核酸等天然物,符合生物天然原理,因而命名。常見用於免疫系統及血科疾病,而隨醫學科技發展,對身體理解愈來愈深,發現更多疾病能使用生物製劑,如骨質疏鬆、痛風等都有用。

風濕性疾病常見的致病因子有腫瘤壞死因子、細胞因子IL-6R(以前稱白細胞介素-6)、B-細胞、T-細胞等,生物製劑可以直接針對該致病因子進行平衡,例如進行抵抗或阻截訊號傳送,令免疫系統停止攻擊身體。傳統藥物則會調節整個免疫系統的分泌,故傳統藥物會影響到其他器官或整個系統,生物製劑造成的副作用通常較少。

治療

生物製劑通常為注射型,不同藥物分別以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方式,定期進行。每種藥物的藥力及注射時間都不同,可能每星期一次或幾星期一次,每次幾分鐘或一、兩小時,醫生會跟據藥劑種類、病情、身體狀況等,使用相應的生物製劑。約七成使用生物製劑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會感到明顯分別,作用比一般藥物快,關節的動作有改善,腫痛及發炎減輕,有效保護骨骼及關節,只有少數人受侵蝕及變形,當病情緩解後就可考慮停用。單獨使用生物製劑比較少見,通常會配合其他藥物一併使用;如果持續使用約三個月,病情沒有明顯改善,醫生就會考慮改用其他治療方法,以防病情惡化令身體受嚴重損害。歐洲抗風濕聯盟最新的指引指出非類固醇傳統藥物亦有用處,通常於病發早期,醫生會先使用傳統藥物,沒有明顯效果才會開始生物製劑治療。有國家正研發口服型的生物製劑,目前未應用於香港。

副作用

使用生物製劑,副作用雖然比傳統藥物及類固醇少,但仍然會有一些副作用。注射有機會令皮膚敏感,產生紅腫及痕癢;進行靜脈注射時會出現血壓不穩定等各種輸注反應。

生物製劑亦有機會造成感染,視乎本身有否其他疾病如心臟病。大型數據庫顯示約3%生物製劑使用者(每一百人有三人)會受不同程度感染。例如腫瘤壞死因子有機會造成肺結核,治療前會對患者進行肺結核測試,檢查有否隱藏疾病,預先做好準備。保持個人清潔及健康,少吃生冷食物能減低感染機會。數據指出使用生物製劑與傳統藥物相比,冠心病併發比率較低。

其他

生物製劑主要治療免疫系統疾病,而風濕是免疫系列疾病,所以風濕性的關節痛能使用生物製劑。有人會將其與退化性關節炎混淆,普通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不適用的。

生物製劑並不是百份百對所有人有效,接受治療需要長期觀察,發炎指標、血沉降、超聲波、磁力共振等。另外檢查疼痛關節及紅腫關節的軟骨位置,如關節受嚴重侵蝕,需要進行外科矯形治療。

相關條目


類風濕關節炎
兒童風濕病

相關分類
內科
資料來源:2013年11月7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李家榮醫生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郭寶賢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最後更新:2014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