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關節重置

最常聽到的關節炎有退化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或是類風濕關節炎

成因


關節發炎與細菌感染無關,成因是由關節磨蝕引起。當關節磨損時,身體會出現炎症的症狀,如:紅腫、疼痛、活動幅度減少等。

主要發炎關節
理論上身體所有能動的關節也有機會發炎,由於膝關節及髖關節是負重關節,所以兩者發炎情況較為普遍,九成關節發炎的患者也患有退化性關節炎

1. 髖關節:不是由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男性的主要成因是酗酒或曾服食類固醇藥物,至於女性有可能是髖關節發育不健全所引致。
2. 膝關節:主要由退化性關節引起。隨著年齡增加,患者愈多。

診斷


要檢查關節發炎問題,醫生只要知道病人的病歷,作身體檢查,便可大概知道病人患上那一類關節炎。

人工關節手術


基本數字及情況
根據醫管局的數字,2008年輪候施更換關節手術的人士超過三千人。到了2013年,人數更加上升至超過八千人。輪候人數上升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人口老化:隨著人口老化,愈來愈多人有關節問題等待處理。
2. 效果顯著:病人手術後生活情況改善,因而更多人願意接受手術。

手術前檢查
當關節退化至某一程度,軟骨嚴重磨蝕,而使用保守治療也未見效用,施行手術是一個好方法。但醫生會為病人作各樣檢查,確定手術有需要進行:
1. 關節痛楚程度
2. 關節活動幅度
3. 傷患對日常生活的限制
4. 基本病歷及身體檢查
5. X光結果

手術類型
現時除了有傳統換關節的手術外,亦有膝關節窺鏡微創手術,幫助取走膝關節的游離物件。假若微創手術也未能使用,手術才是最後選擇。

手術原理
更換關節手術的原理,是將退化的軟骨削下,放入由金屬及膠製的人工關節。人工關節比人類骨骼略重,但活動範圍沒有分別。
部份病人兩腳的膝關節同時需要進行手術,但由於同時進行手術的風險及創傷較大,所以醫生會為病人分開兩次手術進行。

人工關節耐用性
人工關節也會有磨蝕,一般安裝人工關節二十年後,有兩成人士需要重新更換關節。

康復期
病人完成手術後大約一星期可以出院。最重要是進行康復治療,一般時間為期六星期,但因應病人年齡可能有改變。

保守治療


除了手術,醫生亦會施行保守治療,提供手術以外一些方法幫助關節炎患者:

1. 葡萄糖胺:根據研究,藥物對於軟骨重建無大幫助,只針對初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痛楚及發炎症狀,有紓緩作用。
2. 止痛藥:市面上有各種止痛藥,醫生會先由較輕微的止痛藥使用,減低對病人的副作用,如腸胃不適或影響腎功能。
3. 適量運動及減肥:運動能令關節順暢,訓練肌肉強度,維持關節活動能力。
4. 透明質酸注射:效果如在關節加上潤滑劑,令關節活動順滑。每次注射能維持六個月至一年,對於初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效。

未來發展


人工關節手術的未來發展主要著重以下兩點:
1. 手術成功機會:近年推出電腦導航,將手術偏差減低,減少併發症出現 。
2. 改善物料:將人工關節中的塑膠密度提升,令人工關節減低磨蝕程度,人工關節更耐用。

相關條目


膝關節置換手術

 

相關分類
普通科 外科 義肢及矯型服務
資料來源:2013年10月11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何其威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趙國慶醫生

威爾斯親王醫院骨科顧問醫生

最後更新:201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