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寒濕
如沒有你想要的結果,可在此搜尋文章內容:

「慢性腹瀉」中醫食療

腹瀉

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每日排糞量超過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的腹瀉或間歇期在2至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

慢性腹瀉是發生在消化系統的一種常見疾病,病因多而複雜。功能性腹瀉比例最高,這類患者常伴有下腹部或左下腹部隱痛,便後疼痛可緩解。

病因病機
從中醫角度,泄瀉病因很多,外因六淫之邪,內因七情,飲食不節,臟腑傳變,皆可致泄瀉。其直接之病位在脾胃腸道,病機的關鍵是脾胃腸道的升降、運化、受納、受盛、化物、泌濁和開闔作用失常,其中以升降、運化和泌濁功能失常為關鍵。

臨床表現
甲、    寒濕困脾型
【主症】症見大便清稀或如水樣,腸鳴時作,脘腹悶脹,食少納差,身困肢冷,舌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治法】以化濕運脾為主,方用胃苓湯加味
【方藥】炒蒼朮、炒白朮、陳皮、制半夏、川厚樸、炒木香、澤瀉、蘇梗、防風、豬苓、煨葛根、茯苓、桂枝、於姜、炒荊芥、砂仁、炙甘草

乙、    肝郁脾虛型
【主症】症見大便稀溏,平素多有胸脅脹滿不適,時有噯氣,納食較少,每因抑鬱惱怒或精神緊張時大便次數增加,舌嫩紅、苔薄,脈弦細
【治法】以疏肝健脾為主,方用叫逆散合異功散加味
【方藥】醋柴胡、炒枳殼、制香附、佛手、炒當歸、煨訶子、陳皮、青皮、炙甘草、白豆蔻、綠梅花、太子參、茯苓、炒白朮、炒白芍、炒雞內金、合歡皮

丙、    脾胃虛弱型
【主症】症見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覆,完谷不化,食後腹脹,稍進油膩食物或勞累時,大便次數明顯增加,面色萎黃不華,神疲乏力,舌淡胖、苔薄,脈細弱
【治法】以益氣補中為主,方用參苓白朮散加味
【方藥】黨參、炒白朮、山藥、炒白扁豆:芡實、炒薏苡仁、蓮子肉、炙黃芪、紅棗、炒木香、蘇梗、陳皮、炙甘草、神曲、炒谷芽

丁、    脾腎陽虛型
【主症】症見五更瀉,腸鳴即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冷痛,脘腹喜溫喜按,舌胖大邊有齒印、苔薄,脈沉細
【治法】以溫養脾腎為主,方用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
【方藥】黨參、炒白朮、炙黃芪、山藥、煨益智仁、烏梅、川斷、補骨脂、仙靈脾、巴戟天、防風、炙甘草、煨訶子、炮姜、肉豆蔻、肉桂、五味子

保健食療
1.    脾虛
薯蕷粥
【材料】山藥15克、芡實15克、扁豆(或蓮子)10克、粳米100克
【做法】用水煎15至20分鐘後取汁,以汁煮粳米為粥

2.    寒濕困脾
白朮薏米豆蔻粥
【材料】白朮10克、薏苡仁30克、肉豆蔻8克、粳米100克
【做法】用水煎15至20分鐘後取汁,以汁煮粳米為粥

3.    肝脾不和
白朮芍藥粥
【材料】白朮15克、白芍10克、粳米100克
【做法】用水煎15至20分鐘後取汁,以汁煮粳米為粥

4.    老年慢性腹瀉
栗子粳米粥
【材料】栗子8至10粒,粳米100克
【做法】以上材料同煮為粥

黃芪山藥羊肉粥
【材料】黃芪30克、烏梅5克,當歸10克
【做法】用水煎30分鐘,取汁加入羊肉(切小塊)、鮮山藥、粳米,文火至肉爛粥成

 

            資料來源: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研究助理教授、註冊中醫師鍾麗丹博士

注意﹕以上食療只供參考,因個人體質有異,在使用藥膳處方前建議先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

相關分類
中醫藥
最後更新:2016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