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藥膳舉例
如沒有你想要的結果,可在此搜尋文章內容:

「風濕痛」中醫食療

中醫病因病機

    正氣虧虛、邪盛入侵、痰濁瘀血
    風濕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熱邪
    內因﹕素體虛弱,正氣不足,腠理不密,衛外不固
    外因﹕受外邪侵襲,且在感受風、寒、濕、熱邪之後,易使肌肉、關節、經絡痹阻而形成風濕病

辨證分型
《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1.    行痹:關節疼痛遊走不定,惡風寒;主要為風邪為患,日輕夜重,急性期亦紅亦腫,觸之熱感
2.    痛痹:關節疼痛劇烈,遇寒則甚,得熱則緩;主要為寒邪為患,或天氣變化則發作,關節屈伸不利,皮色不紅,關節不腫,觸之不熱
3.    著痹:關節重著而痛,手足笨重,活動不靈,肌膚麻木不仁;主要為濕邪為患。肢體關節沉重酸脹,疼痛,重則關節腫脹,重著不移,關節活動不靈
4.    熱痹: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焮紅灼熱,筋脈拘急;主要為濕熱之邪為患。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焮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得冷則舒,筋脈拘急,日輕夜重
5.    尫痺: 關節及脊柱變形,甚則畸形,常為病程日久,氣血虛弱,痰瘀互結,經脈及關節明顯損害所致;主要為正虛及痰瘀為患
6.    虛痹:痹證日久,耗傷正氣,致身體羸弱,氣血虧虛,不能濡養四肢百骸,肢體痿軟,關節酸重,綿綿而痛,麻木尤甚,持久不愈,主要為正氣虧虛,包括氣血虛弱和肝、脾、腎不足
7.    燥痹:是以感受燥邪為主,或由於陽熱之邪化燥傷陰,引起肌肉筋骨關節失於濡養而致的一類病症。「燥邪」之表現,因「燥勝則乾」,以陰血津液不足,筋骨關節失於濡養,出現肌肉瘦削,關節不利,口鼻乾燥,目乾而澀等症為主要特點


甲.    系統性紅斑狼瘡
表現為面部紅斑、關節腫痛、低熱不退、口舌生瘡等熱毒內盛的症狀以及腰酸乏力、耳鳴脫髮、口乾目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的症狀。
基本病機: 陰虛為本、邪熱內盛
治療原則: 滋補肝腎之陰、清解內蘊熱毒

【飲食宜忌】
    宜﹕清淡、低脂、高蛋白
    忌﹕煙、酒(包括藥酒、補酒等)』; 刺激性食品如辣椒、生薑、生蔥、生蒜、 芥末、咖啡等要少吃


乙.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由自身免疫障礙引致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的長期慢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變形。
基本病機: 外因多歸於風寒濕三邪為患,內因為氣血不足與痰瘀阻絡為主
治療原則: 益氣溫陽、補益肝腎、健脾化濕、活血祛瘀

【飲食宜忌】
    體質內熱者,不宜服用紅參、鹿茸,對於熱性的食物,如大 蒜、蔥、韭菜、辣椒等也不宜多吃
    脾胃虛弱運化乏力者,不宜服用阿膠、銀耳等
    如果舌苔黏膩,內濕盛者,不宜吃油膩及厚味之食物,如豬蹄、肥肉等,以清淡為宜

【藥膳舉例】
防風苡仁粥

【材料】防風5-10克、薏苡仁15-30克、砂糖適量(糖尿病不加糖)
【做法】將防風水煎取汁,加薏苡仁煮至成粥後,加砂糖調味即可,待溫服食
【功效】祛風除濕。適宜類濕風關節炎早期症見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便,或見惡風發熱者

健脾祛溼湯
【材料】淮山15克、芡實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術10克、豬排骨200克
【做法】 將淮山用水浸泡,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豬排骨洗淨血污並斬件,芡實、北芪、白術用清水洗淨,然後將全部用料放進湯煲內,用中火煲1個半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醒胃、祛濕解痙
 

丙.    強直性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症為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
中醫認為其起病原因主要是先天腎陽虛衰、督脈失溫; 外感寒濕、停滯局部,使內寒與外寒相合而為病
治療原則: 溫督補腎、化痰活血

【藥膳舉例】
補腎壯腰湯

【材料】杜仲三錢、懷牛膝三錢、巴戟天三錢、狗脊三錢、黨參四錢、黃耆三錢、豬脊骨半斤
【做法】洗淨所有材料,放入清水六碗,武火煮滾後用文火煲約兩小時,放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補腎壯腰,調氣血,強筋骨,除痹痛

丁.    「燥痺」(乾燥綜合症)
乾燥綜合症是一種以侵犯淚腺、唾液腺等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口乾、眼乾、膚乾等,屬於中醫「燥痺」範圍
主要病機: 氣陰兩虛、肝腎不足
治療原則: 益氣滋陰、補益肝腎

【飲食宜忌】
    飲食應偏於甘涼滋潤、多吃滋陰清熱生津的食物,如絲瓜、黃瓜、枸杞、百合等
    水果如西瓜、鮮梨、鮮藕等
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和飲料,如酒、紅茶、咖啡、煎炸食物等
    口舌乾燥者可經常服用石斛、鮮蘆根等生津 解渴飲品

【藥膳舉例】
【材料】沙參15克、玉竹15克、瘦肉300克,同置於砂鍋中文火燉煮一小時,做菜餚
【材料】百合30克、生梨一隻、冰糖30克,加水燉煮一小時,每日一次代茶飲
【材料】北沙參30克、首烏10克、黑豆50克煎湯代茶飲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助理林蓓茵博士

 

注意﹕以上食療只供參考,因個人體質有異,在使用藥膳處方前建議先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

相關分類
中醫藥
最後更新:2016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