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風疹
如沒有你想要的結果,可在此搜尋文章內容:

從中醫看「風疹」

風疹是一種較輕的發疹性傳染病,現代醫學稱為「風疹」,中醫學稱之為「風痧」。因其皮疹細小如沙,故稱「風痧」。為了與真痧(麻疹)相鑒別,又稱為「野痧」。

風痧多發生於冬春二季,5歲以內的小兒發病較多,在幼稚園裡容易造成流行。本病初起類似感冒,發熱1至2天後,皮膚出現淡紅色斑丘疹,耳後及枕部淋巴結腫大,出沒較快,不留痕跡。

本病預後良好,恢復較快。患病後可獲終生免疫。但婦女妊娠3個月內患本病,容易影響胎兒正常發育,出現先天性心臟病、白內障等先天畸形。

真痧(麻疹)
發熱咳嗽流涕目赤畏光。出疹時,發壯熱;疹齊後,發熱漸退。痧疹先見於耳後、面部,逐漸分佈全身,約3天左右出齊。痧疹呈玫瑰色,可相互融合,有麻疹粘膜斑。

丹痧、爛喉痧(猩紅熱)
發熱咽痛及充血,可有滲出物。出疹時,壯熱不退,疹退熱降。皮疹先見於頸、胸、腋下,3—4天遍及全身,呈紅色點狀,密集成片,顏面部潮紅而無皮疹。口唇周圍蒼白圈、楊梅舌,皮膚皺折處呈線狀疹。

風疹塊(蕁麻疹
皮膚出現紅色或白色疹塊,突然發作,發無定處,時隱時現,瘙癢,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急性者驟發速愈,慢性者可反復發作達數日或更久。可發於任何年齡、季節和部位

症狀特點
發病前,一般有輕微發熱、噴嚏、流涕、咳嗽等,類似傷風感冒。
1至2天後,出現淡紅色細小斑丘疹,輕度瘙癢,稀疏存在。初起於面部,在1天內可迅速延及頸部、軀幹、上肢,最後到下肢。但手足心無疹,約1至2天內即可消退,消退後,不留痕跡,亦可有輕度脫屑。

在發疹前24小時左右,耳後及枕部淋巴結常腫大、有壓痛,可存在1周以上。皮疹未出現前,咽部附近有紅疹點。

病因病機
風痧的發生,主要因感受風熱時邪,邪毒由口鼻而入,郁于肺衛,蘊於肌腠,與氣血相搏,邪毒外泄於肌膚所致。一般邪輕病淺,故症見咳嗽流涕,發熱,疹色淺紅,分佈均勻。若邪毒熾盛,影響營分,邪毒從血絡而出,外發於肌膚,可見高熱口渴,疹色鮮紅或紫暗,融合成片等。

風痧主要是由於感受風熱時邪,與氣血相搏所致,臨床分邪郁肺衛及邪熱熾盛二型,治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為主。

中醫辨證
1.    邪郁肺衛
【症狀】惡風發熱,噴嚏流涕,輕微咳嗽,目赤,精神倦怠,胃納欠佳,疹色淺紅,先起於頭面,繼發於軀幹,隨即遍及四肢,分佈均勻,稀疏細小,2至3日消退,有瘙癢感,耳後及枕部淋巴結腫大。舌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
【主方】銀翹散加減

2.    邪熱熾盛
【症狀】高熱,口渴,心煩不寧,神倦懶動,小便黃少。疹色鮮紅或紫暗,疹點較密,成片相見,捫之礙手,瘙癢明顯,消退延緩。納呆食少,或伴胸腹悶脹,大便幹結,口唇乾裂。舌質紅,苔黃粗糙或黃厚,脈洪數。
【治法】涼血解毒
【主方】透疹涼解東加減

調治對策
在臨證時必須辨證運用。若風痧病情較嚴重,則須看醫生,不可延誤病情。

中醫食療
菊花飲
【材料】野菊花6克、板藍根8克、蟬衣3克
【做法】將三物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煲30分鐘即成
【功效】疏風清熱
【主治】惡風發熱,噴嚏流涕,輕微咳嗽,目赤,精神倦怠,胃納欠佳。疹色淺紅,有瘙癢感者
【服用方法】每日1劑,代茶飲

桑葉銀花飲
【材料】金銀花8克、桑葉8克、蟬衣3克、赤芍6克、牡丹皮6克
【做法】將五物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煲30分鐘即成
【功效】涼血解毒
【主治】高熱口渴,心煩不寧,神倦懶動,納呆食少,或伴胸腹悶脹,大便幹結,小便黃少。疹色鮮紅或紫暗,疹點較密,瘙癢明顯者
【服用方法】每日1劑,代茶飲

中藥外洗
【材料】馬齒筧30克、浮萍12克、白鮮皮30克
【做法】將三物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煲20分鐘即成
【用法】每日1劑,外洗或外敷患處

預防及調護
- 注意隔離,幼稚園等兒童集中的地方,發現風痧患兒,應隔離到出疹後5天
- 流行期間,未患過風痧的小兒,儘量避免與患者接觸,並避免去公共場所
- 避免風寒侵襲,防止併發其他病證
- 注意防止抓破皮膚,而引起感染
- 發病期間,飲食宜清淡易消化,戒食辛辣、油膩等食物


                                                                                                          資料來源:註冊中醫師符文澍博士

相關分類
中醫藥
最後更新:2017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