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食道發炎
如沒有你想要的結果,可在此搜尋文章內容:

胃酸倒流及胃潰瘍

所謂胃酸倒流即因胃酸不正常而流到食道,導致食道發炎或痛症。食道與胃的交界其實是一組肌肉,醫學界稱之為「下食道括弱肌」和「橫膈膜」,為控制人體吃東西的開關。換言之,當我們吃東西時,食物經過食道到達那個位置,它就會打開門讓食物進到胃裡消化,然後關上門,阻止消化過程中的酸液流到食道,類似「自動門」的作用。而患有胃酸倒流的人,其「自動門」會經常張開,令酸液可以自由流動。

研究證實,男士、抽煙人士和肥胖人士患病率較高。因為肥胖、長期便秘和長期咳嗽人士,均會相應地增加肚子裡面的壓力。隨著肚子裡壓力增加,會壓到胃部,導致胃內液體容易湧上食道。

癥狀


情況嚴重者會出現絞痛,甚至出現下食道流血、嘔吐、食道閉塞(即是食道收縮,食物咽不下去)等症狀,更甚者會出現粘膜上的病變,即芭樂雪病變。但這種情況較少,一般中國人比較罕見。 這是因為下食道末端長時間浸泡在酸液裡所導致,有機會引致下食道腺癌症。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的胃酸不會特別多或少,除非因特殊病症導致過多的酸液產生。一般胃酸倒流患者,其胃內酸液量和濃度與沒正常人無異,也就是說酸液量其實是一樣的。其相異之處,是患者胃內酸液會流到食道去。

另外,男性患病機率較高,而女性則患有非磨損性的情況居多。而一般患上情況較為嚴重的胃酸倒流者,亦以男性居多。

診斷


診斷問題比較複雜,首先因胃酸倒流比較普遍,尤其在外國。一般情況會以藥物治療為主,除非出現嚴重症狀,才會安排病人做胃鏡檢查。如經常性復發,或是貧血、閉塞、嘔吐、體重消瘦,這類情況下才會為病人進行胃鏡檢查。

治療


其實胃酸倒流只是水壓力的問題,當食道放鬆時,自動門放鬆,水就會很快湧上去。因此,醫生通常建議患者不要吃的太飽,或者不要剛吃完飯即睡覺。一則因為吃得少,胃的消化時間會減少;此外,胃液流到食道的機率也相對較多。

在食物方面,一般建議不要吃太多含有咖啡因的食物,盡量少吸煙。進食巧克力也有一定的影響。

治療方面,一般情況下以藥物治療為主。現埂亦能使用新方法,通過進行手術或者內視鏡治療患者。在外國,醫學界更利用用磁力圈放在食道末端以矯正自由門的開合。

其他併發症


胃酸倒流導致食道破壞的情況並不常見。當胃酸倒流導致食道發炎,主要有兩種情況:
1. 透過內窺鏡觀察到出現微爛的情況,即磨損,稱之為微爛性食道炎。此情況比較嚴重,切勿停藥。一旦停藥,在一年內有80%機會復發,會出現食道發炎、腐爛等情況。
2. 有超過六成病人則是典型的胃酸倒流症狀,但內視鏡檢查卻沒特別發現,即食道下既不紅也不損。這大概有兩種原因,一是輕微胃酸倒流症,二是其他病因,例如心情不好而受影響或是下食道對酸敏感。

胃潰瘍


胃潰瘍所指的,包括胃部以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往皆認為胃炎潰瘍乃由胃酸過多引致,有「沒有胃酸就沒有潰瘍」之說法,但近年研究證實細菌為胃潰瘍之主要成因之一。有些患者胃部帶有幽門螺旋菌,這種細菌只會於人體胃部出現,導致胃部出現慢性炎症,並增加患上腸胃潰瘍,包括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之風險。調查顯示,九成腸潰瘍及七成胃潰瘍由幽門螺旋菌引致,因為除幽門螺旋菌外,還有藥物(如亞士匹靈或消炎止痛藥)會引致。近幾年只有少於五成腸胃潰瘍由幽門螺旋菌引致,大多由藥物引起。

幽門螺旋菌
由兩位澳洲專家發現幽門螺旋菌與腸胃潰瘍之關係,但如非有高危原因,否則無須特地檢查自己體內有此菌否。

高危原因包括:一,過往曾患胃潰瘍;二,家人曾患胃癌。胃癌於亞洲地區並非罕見,當中有九成由幽門螺旋菌引致。

測試幽門螺旋菌之方法有呼吸吹氣測試、驗血、通過胃鏡抽取組織做快速測試以及驗大便。當中,吹氣測試以及驗大便之準確度達90%。

症狀


有患者會完全沒有症狀,只是間中消化不良,因為潰瘍可出現後自行痊合。較嚴重者為慢性痛症,再嚴重者會出現出血、排泄黑色大便,甚至吐血等。最嚴重之患者有機會因十二指腸或胃部穿破而患上腹膜炎。

 

相關分類
內科
資料來源:2013年8月19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梁家騮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李玉棠醫生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最後更新:2014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