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科

冠心病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疾病。冠狀動脈像皇冠圍繞心臟,是負責供應血液到心臟的血管,假如冠狀動脈阻塞,心臟血液供應不足,心肌缺血便會導致冠心病。嚴重情況下,完全阻塞的冠狀動脈會引致心臟病發,即急性心肌梗塞,令心臟肌肉壞死,甚至突然死亡(心猝死)。故此,突然進行劇烈運動,例如跑步,冠狀動脈阻塞引致心臟血液供應不足,就有機會心猝死

近年,冠心病的患者按年增長,亦有年輕化趨勢。按2013年公立醫院的數字顯示,35歲以下人士患上心肌梗塞和突發性心臟病的個案比十年前增加20%至30%。導致冠心病的原因主要來自生活習慣(如吸煙習慣)和模式的轉變,及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肥胖問題等)的影響,另外,工作壓力和休息不足亦會導致冠心病。目前,冠心病在全世界都是頭號殺手病症,是最普遍及死亡率最高的心臟病症,約70%的心臟病死亡原因都是冠心病。

心臟病年輕化趨勢
現今醫學科技先進,透過電腦掃描可更容易和有效地診斷出心臟病,能更早發現患者個案。另外,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影響和風險因素年輕化等都令心臟病,包括冠心病有年輕化趨勢。

冠心病的症狀


1. 心絞痛
患者血管因阻塞而狹窄,體力勞動如上斜路的時候,胸骨下會感到如被石頭壓著般疼痛,在典型的病例中,痛楚並會延至頸部、下顎、至手臂。若痛楚嚴重並有呼吸不暢順情況,應盡快叫救護車送院救治。

2. 突發性心肌梗塞
即心臟病發,患者同樣會感到心口被石頭重壓著,並且痛得冒汗,為時約10至15分鐘。在這情況下,應盡快叫救護車。由於位置接近,有些病人以為只是胃痛而延遲送院,有機會導致生命危險。事實上,心臟病發病人的治癒機會是每分鐘減低,因此心臟病發的病人大部分於送院途中已經死亡。當出現心臟病發症狀,應盡快送院作心電圖檢查,若確診心臟病發,亦可把握時間做手術挽救性命。

突然做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甚至突然吃過量食物,都有機會引發突發性心肌梗塞。由於冬天較容易吃得過量或過肥,而血壓和交感神經亦相對地高外,冬天的心臟病發率亦較高。另外,冬天亦是流感高峰期,以上因素都導致冬天心臟病發的個案數字較其他季節為高。

檢查


如發覺有冠心病癥狀,應盡早做詳細檢查。能夠做運動的病人,可做「踏板心電圖」,檢查跑步或急行時有否供血不足的現象。此外,亦可做無創傷性並準確的電腦掃描,檢查三條冠狀動脈有否阻塞情況。

手術治療


治療突發性心肌梗塞,最有效是使用冠狀動脈整形手術(即「通波仔」手術),在送院與確診後即時做手術,並於一個半小時內完成,存活率則為最高。由於心絞痛病人的心臟血管阻塞一般達50%以上,在「通波仔」之後,心絞痛的病癥可得以減少,亦能有效治療心絞痛,並且可增加他們的運動量,讓他們可放心做運動。

傳統的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過程需要開胸及全身麻醉,創傷性比局部麻醉及微創手術大,現時「通波仔」技術已頗為成熟,故此普遍會利用「通波仔」治療血管阻塞。另外,現時「通波仔」手術已可使用手腕血管植入支架,而非腹股溝的血管,病人手術後只須留院一晚便可出院,讓病人感覺更為舒適。

不過,目前「通波仔」手術仍面對著一些困難。金屬支架有機會刺激血管內壁細胞增生而引致血管再度縮窄。現時最新的方法是使用帶藥的支架壓抑細胞增生,復發機會可降低至百分之五。另外,使用「雙療法」,同時使用壓抑細胞增生的藥物與支架上附有抗體,可加快支架癒合,有助減少血山形成的機會。不久的將來,醫學界期望發展可於體內被吸收的支架代替金屬支架,以減少支架刺激導致發炎的情況,而血管亦可重拾彈性。

如病人手術後發現血管再度收窄,可以再做手術,病人一般可以承受二至三次「通波仔」 手術。但是,如果每次做完又再度收窄,則可能需要做「搭橋」手術。

最近,「關心你的心」病人組織進行一項研究,發現很多病人以為「通波仔」後即可治癒,且不用服藥。其實,病人於手術後一年或以上需要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以防止血塊形成,甚至積聚在支架上,造成更大危險。由於藥物有抗凝血作用,如病人於服藥期間須做手術或脫牙,流血的機會會大大增加。如病人遇到這個情況,不應自行停藥,應向心臟科醫生諮詢最佳處理方法。

藥物治療


對於血管有斑塊積聚而輕微阻塞的病人,就算阻塞程度只有20%至30%,亦應適當處理以防止阻塞情況持續。除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外,亦需服用藥物防止斑塊積聚。其中,他汀類藥物是一種重要的藥物。除了降膽固醇,他汀類藥物亦能有效防止斑塊積聚。

在很多心臟病發的個案中,患者的血管起初可能只有20%至40%阻塞,但當受到刺激,血管斑塊往往會出現破裂情況,導致斑塊中的脂肪露出與血小板產生作用,形成血塊阻塞血管,造成突發性心肌梗塞。故此,當發現有輕微阻塞情況,已經是心臟病發之高危人士,應該服用藥物控制情況。

另外,可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阿士匹靈,減少斑塊破裂情況。即使破裂,亦可防止血小板積聚在斑塊上面形成血塊。

高危人士


「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人士、吸煙人士、肥胖人士,及直系親屬中有心臟病記錄人士都屬冠心病之高危人士。高危人士除應作定期身體檢查外,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建議20歲以上的一般人士亦應開始做身體檢查。40歲以上人士可視為高危人士,應更頻密及定期做身體檢查,當發現血管有阻塞情況,即可盡快進行治療。

 

相關分類
心肺科
資料來源:2013年12月31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梁達智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

最後更新:2014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