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書目
親愛的螢火蟲
在黑夜中,一閃一閃發亮的螢火蟲,漂亮又夢幻。人類欣賞螢火蟲的同時,卻不斷破壞牠們的生境。螢火蟲需要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溪水、沒有污染和光害的土地,這一切不也同樣是人類所珍視的嗎?在人類保育螢火蟲的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締造更美好的環境。
《看見溫度2020》- 童年的螢火蟲 (2020)
許鴻文是梅嶺第三代的梅農。螢火蟲是他童年的玩伴,帶給他美好的回憶。可是,他讀國小的時候,梅農大肆使用農藥,從此螢火蟲就消聲匿跡。長大後,許鴻文成為梅嶺第一個有機梅農,他以一人之力把「童年的螢火蟲」復育回來........
《日常8點半》- 螢火蟲保育 (2019)
螢火蟲保育基金會主席麥肇峰講解水棲昆蟲及螢火蟲的保育工作。
《新聞特寫》- 本港再發現8種新螢火蟲品種 (2018)
香港發現了 8 種新螢火蟲品種,包括「弦月窗螢」,那是全港最大的螢火蟲。他又指出香港現時有29種已知螢火蟲品種,以香港細小的面積比例來說是十分驚人的。
《新聞特寫》- 新螢火蟲品種以鄭凱甄命名 (2018)
兩名昆蟲專家以「鄭凱甄」命名一種新品種的螢火蟲,以表揚鄭凱甄「發光」、「發亮」,捐肝救人的善行。這是全球第一種以香港人名字命名的螢火蟲品種。
《放眼世界》:墨西哥村發展螢火蟲旅遊減少伐木 (2016)
距離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附近的一條村,近年實行經濟模式轉型,由以往的伐木工業轉為發展螢火蟲旅遊。此舉既帶來可觀的收益,亦可以減少伐木,間接保護了森林。
《抱擁大自然》 - 螢火蟲之光 (上) (第一部分) (2016)
有人認為本港的螢火蟲數量愈來愈少,但專家指出螢火蟲可能處於不同的生命週期,或天氣影響螢火蟲的活動情況,因此取得的數據也未必可用作確實比較。
《抱擁大自然》 - 螢火蟲之光 (上) (第二部分) (2016)
雌光螢於1911年被命名,是香港獨有的螢火蟲品種,通常能在新界鄉村地方找到。除此之外,香港也有一些其他特別品種的螢火蟲。
《抱擁大自然》 - 螢火蟲之光 (下) (第一部分) (2016)
香港有一種常見的螢火蟲品種 - 窮宇螢,牠的雄性採取機會主意,平常不會發光,只在遇上雌性發光時才會發光,而且會不斷閃動。所以,我們在賞螢的時候很容易便會發現牠們。
《抱擁大自然》 - 螢火蟲之光 (下) (第二部分) (2016)
螢火蟲會發光,但牠會否像燈泡一樣發熱?原來螢火蟲的發光效率很高,能量會全被轉化成光,而完全不會發熱,當中牽涉化學元素 - 螢光素和一些化學反應。
《山水搜記》 - 螢火蟲 (2016)
在這短暫的成蟲期,螢火蟲會盡力求偶,而尾部發出螢光,正正是為兩性溝通而設。可惜的是,人類製造的亮光會影響牠們的溝通和繁殖,加上鄉郊急促發展,令螢火蟲的生境受到嚴重威脅。
《鏗鏘集》 - 螢之光 (上) (2015)
麥肇峰(Mark)自畢業後一直從事生態保育工作,但他當年對前景也曾感到迷茫,直到一次流浪到日本北九州市,被當地漫天螢火蟲飛舞的情景震撼。借鏡當地居民致力保育螢火蟲的決心,他決定全情投入保育螢火蟲的工作。
《鏗鏘集》 - 螢之光 (下) (2016)
在香港這個急速發展、光害嚴重的都市裡,螢火蟲面臨棲息地被破壞、品種滅絕的危機。香港螢火蟲研究協會會長麥肇峰(Mark) 參考日本經驗,透過人工飼育的方式保存面臨危機的螢火蟲族群。
《香港生態遊》(e-Learning) - 再見螢火蟲
大埔滘自然保護區有「香港亞馬遜森林」的稱號,樹木品種過百,有眾多生物物種,包括螢火蟲。傍晚時份,你可在溪流旁點點螢光的引領下,進入「蛙聲四起」的仲夏夜夢鄉,並在黑夜中享受大自然的交響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