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牽引成骨術
如沒有你想要的結果,可在此搜尋文章內容:

兔唇裂顎

兔唇,或稱唇顎裂。七十年代時,唇顎裂是個嚴重問題。當時的父母非常擔心患病的小朋友在成長中會受被歧視,還會擔心其聆聽、說話甚至飲食吞嚥的問題。另一方面,即使完成兔唇治療手術,患者面部亦多有畸形問題,嘴唇亦會留下手術印,手術的影響相當長遠。時至今日,兔唇已有完善的醫療方式及程序,令患者及其父母的擔憂減少不少。

症狀

唇顎裂︰
所謂「兔唇」,是指患者牙床骨向外及向上突出,令其外貌與兔子相像,因而得名。當中有大概一半患者唇顎皆裂,即由鼻始,經唇至牙床骨,至硬顎及軟顎均有斷裂跡象;然而亦有患者只有唇及牙床骨小裂,或只有軟硬顎裂開等。

隱藏性裂顎:
症狀為肌肉分開、顎骨輕微裂開然仍有黏膜黏連。一般而言,無法憑觀察外貌確認,須至小朋友吃食或說話狀況不佳,後進行檢查方得以發現。

皮爾羅賓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
症狀為下顎較短及舌頭向後移,此症主要影響患者呼吸,其並不一定有顎裂。患者不能自由呼吸或用餐,如情況嚴重,需於喉部開一小孔以助呼吸;如已嚴重至不能飲食,則需以胃喉或胃造口餵食。以往,此症患者之心肺發育未必理想,現香港已引進牽引成骨術(Distraction osteogenesis)為患者治療。

病因

兔唇顎裂成因眾說紛紜,有可能由抗抽筋藥(癲癎藥)等藥物、過濾性病菌感染、母體二手煙等環境因素導致,但暫時未有研究證實有哪些特定因素直接令初生嬰兒患上兔唇,唯一確定有一定影響的是遺傳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兔唇顎裂多於懷孕初期形成,目前醫學界總結出計算初生嬰兒為兔唇患者的機會率的公式︰如沒有家族兔唇病史,第一胎嬰兒患兔唇機會率為0.2 - 0.3%,即一千名初生嬰兒中有大概兩至三名有兔唇;相對有家庭病歷之初生嬰兒,機會率為1對20,其第二個嬰兒有兔唇的機會率為四分之一。

診斷

懷孕母親約於十八至二十週進行超聲波或立體超聲波等產前檢驗,此能確定胎兒有否形成兔唇,更能得知母體中的嬰孩有否其他結構性問題,若家中有類似病史則更需小心處理,了解會否存在其他缺陷。若確定腹中嬰孩患有兔唇,母親須先了解兔唇診治機會及相關資訊,再決定是否需要終止懷孕。
現今科學昌明,即使有兔唇裂顎,嬰兒生還及康復機會亦非常高,現有包括語言治療、外科、整容、牙科、下巴矯型等各統合各專業的治療團隊,令嬰兒康復機會更大。據資料統計,一年約七十多名因產前檢查而得知嬰兒患有兔唇的父母當中,大概只有兩人決定終止懷孕。

治療


當今科學進步,不同程度的裂顎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但如問題出在顎,會比出在唇嚴重,因為唇僅僅是美觀問題。除唇顎裂外,亦有其他類似影響下巴骨或面部骨的遺傳病,需要整形外科、小兒外科、語言治療科、口腔外科醫生配合才能得以處理。

第一期矯正手術︰
引入牙床及鼻塑形器,對於有嚴重唇顎裂,即雙側唇顎裂的患者,可於嬰兒出生時植入牙床及鼻的索形器,盡量收窄牙床及鼻的裂縫,並將裂開的牙床骨及顎骨放到合適位置,令外科醫生的修補手術更易進行,否則,牙床骨會向後突出。

牽引成骨術(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如患者為皮爾羅賓氏症(Pierre Robin Syndrome)病患,可採用牽引成骨術進行治療。此方式能避免影響患者心肺功能之發育,利用外科手術將牽引器移植至下顎,以數星期慢慢為患者拉長顎骨,當到達適當或所需長度後,即可拆卸牽引器。此方法令患者不用再依賴肺部氣孔即可正常呼吸,從而逐漸改善咀嚼及吞嚥狀況。

康復之路


第一期矯正手術已發展至一定水準,現階段應進一步發展第二期矯正手術,照顧上下顎發育不理想之病患。醫管局及私營機構均能為唇顎裂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醫護人員首要工作為讓患者家長了解整個治療程序,明白除外觀上須修補顎骨外,還要留意聽覺及顎骨之發展。患者於嬰孩時期完成手術後,長大後仍有其他手術能使患者外觀更接近一般人。
手術包括補唇、補顎、恆齒生長後修補牙床骨之手術,及適當的牙齒矯形治療等,如上顎發展不理想,有部份患者能利用牙齒矯形令其達至理想程度;但如情況仍嚴重,則或須進行上顎手術,將上顎骨移出,此需要由合面外科醫生跟進。
另外,即使手術理想,患者仍須接受一連串語言訓練,才能有較理想發音。

相關分類
兒科
資料來源:2013年8月27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廖鑑榮醫生

小兒外科專科醫生

蔡堅醫生

嘉賓主持

最後更新:201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