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食慾不振
如沒有你想要的結果,可在此搜尋文章內容:

老年抑鬱症

抑鬱症是長者常見的精神科問題,據2000年香港的普查顯示,7%的長者患有抑鬱症,症狀與成因與青年時期病發的抑鬱症有所不同,屬獨特的情況。

症狀

老年抑鬱症和青年抑鬱症有相似的地方,如患者會長期表現不快樂、精神較差、常感疲倦、對平常喜歡事情失去興趣、難以入睡、食慾不振和消瘦等,亦會出現負面傾向,例如感到無人能幫助自己、覺得自己無用和有內疚感等。負面情緒表面難以察覺,但身體會出現不適,如頭暈和疼痛等,都是情緒病的病徵。嚴重的抑鬱症患者可能會有被害妄想,出現幻覺和幻聽,甚至有自殺傾向。

成因

長者有較多身體毛病,如各種長期病患和痛症等,影響長者的精神狀態,是導致老年抑鬱症的重要成因之一。另外,喪偶及親朋好友一一過身,會對長者造成精神壓力,令長者的思想容易變得負面,增加患抑鬱症的機會。

診斷評估的難處

長者未必懂得表達不快的情緒,例如剛退休的男士可能因生活突然有所轉變而感到悶悶不樂,但不懂表達或基於自信的理由不想表達,甚至未必為意自己不開心,增加醫生斷症的困難。

抑鬱症的症狀可能與其他病患的症狀相似,例如感到疲累,要判斷這是本身的病患還是抑鬱症所引起,醫生在問症時會著重時序,確定負面的情緒和症狀是同時出現,還是有情緒轉變的時段。長者未必會直接表達負面的情緒,因此家人亦應小心觀察,留意長者身體的毛病是否抑鬱症引起。

家人的角色

長者自己可能不為意問題所在,感到疲倦或無胃口,誤以為是身體有毛病,以致未能全面向醫生表達自己的狀況。家人如發現長者不開心,便能客觀地將症狀向醫生轉述,有助醫生診斷,因此家人的角色非常重要。如發現長者持續表現不快樂,而情況持續數星期或數個月,以致影響日常生活,例如放棄平日的興趣,連晨運也失去意欲,甚至出現自殺傾向,便是需要幫助的警號,家人需要特別留意。

醫生與病者建立關係

抑鬱症與情緒和經歷有關,長者未必願意向第一次見面的醫生透露心跡,因此主診醫生需要時間與病人建立關係(rapport),讓長者願意敞開心扉,分享心事。如長者感到醫護人員及藥物有幫助,覆診時多樂意分享生活逸事和心事,醫生亦更能掌握長者的心理,有助治療。

腦部疾病與長者抑鬱症


腦部的其中一項功能是調節情緒,受損的話情緒會出現問題,例如中風後,腦細胞受損,情緒的調節功能受影響,可導致抑鬱。另一方面,中風令長者行動不便及說話困難,造成生活壓力,亦會令長者出現抑鬱的症狀。

少年抑鬱症與老年抑鬱症

年青時曾患抑鬱症,即使病發了一、兩次後無再復發或一直以藥物成功控制,亦不代表抑鬱症已痊癒,老年時期特有的生活壓力,有機會將抑鬱症再次誘發出來,因此抑鬱症可埋伏多年再發病。

治療

(1) 藥物治療:如長者已在服用很多藥物,醫生會遷就長者的用藥習慣和時間,盡量處方與長者本身的藥物不會有衝突的藥物及簡單的藥方(如一天一次),避免加重長者的用藥負擔。對於情況嚴重的患者,醫院會安排社康護士探望,觀察長者吃藥的情況。即使是同一種藥物,每個人的反應都不同,病者應留意對藥物的反應,向醫生反映,有助完善治療。

(2) 心理治療:醫生會利用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情況輕微的病者,而對於已在服用藥物的長者,這亦可作為進一步的治療,改善病情。

(3) 哀傷處理:如經臨床判斷,醫生確定長者的抑鬱症狀是來自心理而並非生理因素,會安排心理學家、社工或精神科醫生進行短期輔導。

及時求助

如發現自己持續受到負面情緒困擾,應立即向社工或相關組織(例如撤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求助,情緒失控的話亦可到急症室求診,該處有24小時駐診的醫護人員提供即時協助。

相關分類
精神科
資料來源:2013年6月28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王曦中醫生

香港醫學組織聯會屬會 香港老年精神科學會

最後更新:201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