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肩頸痛


肩頸疼痛是針灸科臨床常遇見的症狀之一,主要表現為兩側肩頸部僵硬,常合併酸、痛、脹或麻感,甚至放射至背部肩胛區、頭頸面部及手臂。根據臨床表現及特性,屬中醫的「痹證」。

痹,有閉阻之意,突出本病主要因長期姿勢不良,造成經絡閉阻、氣血不行所致。早在漢代《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中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病因
身體虛弱感受外邪(風寒濕邪為主)或勞損是引起肩頸痠痛的主因,常見類型如下﹕

1.    外感
    感冒、流感、各種病毒感染、感受風寒等造成項背緊繃酸痛
    常伴隨頭痛、身痛、鼻塞、打噴嚏、流鼻水、咳嗽、咽痛、發燒、畏寒等宜多休息
2.    風濕痺痛
    有舊傷復感風寒濕邪所致
    特點是隨天氣變化而加重,遇風遇濕遇寒則酸痛厲害
3.    筋傷
    跌打創傷或扭傷拉傷致肌肉、肌腱、韌帶撕裂損傷
    損傷之軟組織會緊繃僵硬,甚至出現筋結,壓痛,活動牽扯至損傷之軟組織會導致疼痛
4.    勞損
    長期不當姿勢造成反覆微小損傷累積所致
    維持同一姿勢過久則緊繃僵硬酸痛

 

常用保健穴位
1.     阿是穴
【定位】阿是穴指痛點或其病理反應點,又稱不定穴、天應穴 
【功效】針對患者痛點血氣不通,加快血液循環,消減痛楚

2.    風池
【定位】穴在頸側,凹陷如「池」,即頭顱後方兩側的凹位。沿著耳後,用一個大拇指從耳垂的位置,向外推,能推到一個凹陷的地方,按壓下去有明顯的酸痛感,這個點也剛好就在我們耳垂的平行線上。

3.    大椎
【定位】頸背正中線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低頭時頸後正中隆起的最高處
【功效】主治頸肩背疼痛

4.    天宗
【取穴】上半身保持直立,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貼在右肩膀二分之一處。手指自然垂直,中指指尖所碰觸之處就是天宗穴

5.    後溪穴
【取穴】微握拳,小指掌關節後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自我防治運動
1.    局部治按摩:可於頸部、大椎穴、風池穴、天宗穴附近尋找壓痛點、硬結點或肌肉繃緊處,在這些反應點上進行揉按、推掐
2.    頸部運動:頭向前傾十次,向後仰十次,向左傾十次,向右傾十次。然後,緩慢搖頭,左轉十次,右轉十次
3.    搖動上肢:左臂搖動二十次,再右臂搖動二十次
4.    提揉兩耳:用手提拉雙耳,然後搓揉,待耳發熱為止
5.    抓空練指:兩臂平伸,雙手五指作屈伸運動,可作五十次
6.    遠道點穴:在手背、足背、小腿外側尋找壓痛點,並於此反應點施點穴按摩
7.    擦掌摩腰:將兩手掌合併擦熱,隨即雙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動,作五十次
8.    掐捏踝筋:兩手交替掐捏足踝後大筋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助理林蓓茵博士


注意﹕以上資料只供參考

相關分類
中醫藥
最後更新:201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