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即心房纖維性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疾病的一種。正常的心臟會一下一下收縮來輸送血液,但心房顫動的心臟只在顫動,未能正常地輸送血液。由於血液未能正常的流動及輸送,容易導致血液留於左心耳中未能正常流動出去而凝結成血塊,一旦血塊流出至通往大腦的血管,就有機會造成大腦中風。此類病人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5至7倍,故此市民大眾應該小心留意自己有沒有心房顫動的問題,及早醫治以避免中風。

癥狀


患者會時常感到心悸、胸悶、容易疲倦、冷汗、氣喘等,有部分患者甚至感受到心跳不規律,但大部分的患者都未必會感受到這些癥狀。

原因


原因有很多,其中,年紀大是一大原素,年紀大容易患有心臟慢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這些都對冠心造成很大的壓力。故此,年紀大加上「三高」,並吸煙、飲酒,就很容易患上心房顫動。

檢查


正常人如不做心電圖檢查,則很難發現問題;故此,建議長者定期做心電圖測試去檢查是否患有心房顫動。另外,亦可日常每天用電子血壓計自行量度及記錄心跳脈搏,留意有否有異常。假如患有心律不正,血壓計便很容易出現錯誤訊息,即顯示「error」。如血壓計沒有壞掉,並且一向使用亦沒問題直至發現更多出現錯誤訊息的情況,就可能患上心房顫動。另外,亦可自行手按後頸檢查脈搏跳動情況,如感到跳動不規律、時快時慢的現象,亦有可能患上房顫。

中文大學「仁心網絡」
2013年7至8月,中文大學外展隊「仁心網絡」 - 由醫學院、護理學院及藥劑學院連同學生共超過200名義工到訪15間老人中心,一共接觸了734位長者。活動中,除了為長者做簡單的血壓、血糖、血脂測試外,亦使用了像手提電話大小的行動式心電圖測試儀器(Mobile Device),透過長者手按儀器,即可於儀器上顯示出長者的心電圖,同時將心電圖資料傳送至雲端,並發放至澳洲及本港的心臟科醫生判斷,發現這七百多名長者中有多達91名患有心房顫動,即有12%,遠比過往文獻中所顯示於社區中未曾預測到的2%至5%為高。這發現,其中約80位其實已被確診患有房顫,唯患者並不知道、或不清楚明白醫護人員一向為他們做的檢查是什麼。是次活動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提高長者對房顫的認識或警覺性,並盡早正視房顫的問題。

10至11月、2014年2月亦進行了跟進工作,了解長者對房顫的認識有否加深,並且以書面資料分別聯絡觀察各長者情況的醫生,請醫生再為有關長者做一次詳細的心電圖,如確診患有房顫,則盡早配合藥物醫治。

另外,經過是次外展探訪活動,發現達90%的長者未曾聽過心房纖維性顫動這個病症,不知道怎樣醫治、亦不知道有何症狀,可見於社區內有很多人對這個病症亦沒有認知。故此,希望透過這些活動,或其他如電台的平台提高市民對這個病症的認知,希望市民如有不清楚的情況亦可向醫生或藥劑師進一步查詢。


藥物控制


治療房顫,通常使用「抗凝血藥」(簡稱「薄血藥」),其中最傳統及常用的是華法林(Warfarin),另外亦有些新一代的「抗凝血藥」,並不須限制飲食之餘,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也比較低。其實,服用舊一代的藥物 — 華法林 — 這種與食物的相互作用比較大的藥物,於飲食的限制上也並非想像中的多;只要飲食穩定均衡,食量不會時大時小便可。一旦穩定了飲食,醫生會因應病人的飲食而調節用藥劑量,只要劑量亦穩定下來,使用華法林也不用太過擔心。


藥物減低中風風險
發現心房顫動病癥,使用合適藥物可大大減低中風風險。例如,華法林可減低中風風險高達40%,而新一代的薄血藥物更可減低至60%。有些病人亦會為了避免抽血等等而只服用阿士匹靈 — 一種抗血小板藥物 — 但其預防中風的成效比華法林更低,只有10%至20%,並不足以減低中風風險。故此,對於高風險病人,例如年紀大、女性、曾中風人士,或有潛在「三高」問題,則建議使用抗凝血藥物。若被確診為心房纖維性顫動,更應服用抗凝血能力較高的藥物,單單使用阿士匹靈並不能降低中風風險。

正視房顫問題
若不留意房顫問題,房顫亦可成為隱形殺手。房顫可引發缺血性中風,引致口齒不清、半身不遂、甚至癱瘓等,需要長時間康復,這對家庭和公營醫療體系亦會造成很大負擔之餘,對病人的心理和生活質素也有很大影響。故此,市民增加對房顫的認識非常重要。市民可瀏覽中文大學藥劑學院的藥物咨詢平台 —「針藥」 查詢更多資訊。

 

相關分類
心肺科
資料來源:2014年1月6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李詠恩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副教授

最後更新:2014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