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乙型肝炎

每四位乙型肝炎病人,就有一位因肝臟併發症而死亡。當醫生為病人診斷時,除乙型肝炎病毒數量外,亦會作肝臟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家族患病史等風險評估,從而決定病人是否需要服藥。2012年,十六個國家發展最新亞太區乙型肝炎指南,定出最新指引治療乙型肝炎。

治療方法


目前沒有一種治療方法,能徹底清除乙型肝炎的病毒。然而,現時有效控制乙型病毒的藥物,主要有兩大類:

1. 注射長效干擾素

2. 口服直接抗肝病毒藥物,又叫口服核苷類,其中最普遍包括幾下幾種:
a. 拉米夫定(Lamivudine):約十年前開始用作治療乙型肝炎,藥力較為溫和,價格相對便宜。
b. 恩替卡韋 (Entecavir):較新引入的藥物,殺滅病毒效能高,而且出現抗藥性的機會極低。
c. 替諾福韋 (Tenofovir): 較新引入的藥物,以往用以治療愛滋病,殺滅病毒效能高, 而且出現抗藥性的機會極低。與恩替福韋可互相補足各自未能對付的耐藥性病毒。然而,此藥物有機會令腎功能受捐,或引致骨質疏鬆,所以病人需要定期檢查腎功能及鈣質磷質的含量。如有需要,需要轉為其他藥物。

雖然病毒仍有出現副作用的機會,但服藥能為肝硬化的乙型肝炎患者,減低出現肝癌、肝硬化的機會,甚至能減低因肝病引致的死亡率。

口服藥物的限制


現時藥物只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複製,但未能完全消滅乙型肝炎病毒,當病人停止服藥後,便很大機會復發。當病情復發很容易會出現短期肝炎反彈,病毒指數會比進行任何治療前更高。如肝臟不健康,未必能承受病毒數字反彈,最後有可能引致肝衰竭。

藥物服用年期
一般來說,患者需要長時間服用藥用,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一旦停藥,病毒復發的機會亦會增加。
根據亞太區乙型肝炎指南,病人需於特定情況下,才獲考慮停止服藥。例如:
1. 患者年紀年輕
2. 於某些病毒學指標達到要求。包括:a. E抗原陽性的病人,轉為陰性達一年。b. E抗原陰性的患者表面抗原上消失。

新指引重點
亞太區乙型肝炎新指引主要集中於口服藥物方面,

1. 採用較強藥物:
以往醫治乙型肝炎時,會先採用較為溫和的藥物不過,有研究發現,採用較溫和的藥物,令病毒產生抗藥性的風險增高,甚至有機會影響新藥物對病毒的成效。
新指南建議,先選用強勁藥物,重點殺滅乙型肝炎病毒,使病毒被完全控制,沒有轉變或抗藥的空間。

2. 修補治療:
如新發現患上乙型肝炎的病人,可採用較強之藥物,但舊有病人,醫生會小心處理。如病人於服食較溫和藥物五年後也沒有出現抗藥性,有三成患者可繼續服藥,安全性相當高。
但若發現病人於正常服藥的情況,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數量仍然上升,就需要為病人進行修補治療,選擇另一種較強的藥物,如: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對付病毒。

3. 定期檢查乙型肝炎數量:
由於各國經濟狀況不一,有些國家未能完全承擔昂貴藥物的費用,所以指南雖建議首次醫治便使用新藥,但仍可繼續使用原來藥力較低的藥物。然而,指南指示病人需於服藥後第三及第六個月作定期檢查,確保病毒數量受控。
如病人病毒數量上升,表示其抗藥性風險高,可於病毒出現抗藥性前轉藥。既能及時醫治病人,又能減輕國家的醫療負擔。

新指引的好處
有研究指出,只要以較強藥物先發制人,完全控制病毒或是減低乙型肝炎病毒出現抗藥性的機會,便能有效減低病毒復發、肝組織變差、 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風險。

預防


乙型肝炎患者需要有良好的免疫力,方能保持肝臟健康,並有以下建議:
1. 早睡早起,有足夠休息。
2. 進行正常運動。
3. 少喝酒
4. 年紀愈大,更需定期檢查。至少每半年至一年需為肝臟作檢查。

相關分類
內科
資料來源:2013年10月28日香港電台第一台《精靈一點》節目

陳力元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主任

最後更新:2014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