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藩自小在洱海旁邊的喜洲鎮長大,家中六代為漁民。他指在大理國時期,魚鷹的魚獲都要上繳官府,供王室貴族食用,漁夫和平民百姓很少有機會吃得到。他從小看著父親帶魚鷹泛進洱海討生活,長大後曾出外做工,但眼見這傳統技藝面臨消失的危機,決定回來重操故業。現時他積極訓練魚鷹,並嘗試將之轉型成為旅遊表演項目。

魚鷹學名鸕鷀,早在三千多年前,古人已懂得馴養魚鷹來捕魚。牠們善於游泳潛水,經訓練後懂得聽主人發出的獨特叫聲,按指令潛入水中捉魚。為防止魚鷹吞下魚獲,漁夫有時會在牠們的頸項上繫上繩子,並以小魚作為獎賞。洱海漁民這種生產方式流傳已久,並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為保護洱海的生態環境,目前魚鷹的數目被限制在一百二十隻左右,而且每隻都需向政府申報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