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眉時刻 2014 《港台外判戲劇計劃》 :團聚

載入中...
急性腦爆血管的何佩珮,因腦部過度缺氧導致重度智障及肢體傷殘,五年來珮進入特殊學校學習并入住學校宿舍。珮就要中學畢業,老師希望珮離開特殊學校后可以回家居住,無奈珮的父母一直在迴避這個問題。



何氏夫妻因女兒的意外一直陷入深深的自責,逃避問題不敢面對,兩人從未好好溝通過;珮回家的日子漸近,夫婦倆的一次激烈爭吵使兩人得以敞開心扉並決定接珮回家。是否憑著對女兒的愛就可以如願接女兒回家,實現家人『團聚』?


演員:袁富華 黃美芬 譚俊彥
導演:袁富華
監製:麥志恆
播映日期 :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二日 無綫電視翡翠台 晚上七時三十分

導演介紹:


袁富華,香港資深舞臺工作者,主要從事舞台劇導演、表演以及編劇工作。2011年香港演藝學院戲劇藝術碩士(導演)畢業。此次透過執導新作品,將紙上的想像世界、舞臺上的意象表現,結合影像的特點進行再創作,寫實的還原故事真相。近年來,現積極發展跨媒體的導演工作。

導演的話:


「團聚」 一劇中何太何生因女兒何佩珮的意外受傷(腦部嚴重缺氧,造成重度多重身體殘障,基本的進食進飲都很困難)而備受心理的煎熬以及生活的壓力。不懂如何處理的兩夫婦選擇了逃避。面臨女兒畢業要回家居住還是要入住成宿舍的抉擇,由於兩夫婦從生活中缺乏溝通,各自承擔生活的壓力,經歷一番掙扎之後,最後決定接女兒回家,想圓一家團聚的夢。但是,現實是現實的,美好的願望需要兩夫婦付出更多的辛勞才能得以維續,即使再多的付出他們始終都不會放棄女兒,放棄這個完整的家。

「團聚」的故事骨幹,從劇本創作比賽「天使的禮物」試演到「螢火」小劇場公演,一路發展到今天「團聚」單完劇。在漫長的資料搜集期間,聽到很多殘障兒童家長心聲:
[特殊教育幫助孩子不致成為社會的負荷。]
[特殊教育是專家才懂的事,進了學校,今後十二年,我們可安心交給他們教導了。]
[他/她連走路也不會,也不懂握匙進食,快快樂樂不要太辛苦便算了,學校教甚麼也沒所謂。]
[若非有治療課,我寧可孩子在家休息也不舟車勞頓上課。]
[孩子既不能貢獻社會,我們怎好意思再向政府提出要求呢。]
[孩子若能終身居住宿舍,可紓緩我們的壓力。] …….
[社會負荷,專家臣服,治療主導,放心交託,紓緩壓力,隔離院舍,出頭代言….]等等的觀點,普遍瀰漫於嚴重智障人士家長群體的心裡,亦成為社會公眾對嚴重智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反映家長自覺無力無權,無奈將安排孩子一生的權利交出,默默無聲地忍受著以為理應如此的重壓。嚴重智障的孩子,殘障讓他們失去選擇,沒有明天。就學,無可選擇;住宿,遠離家人;教育復健,專業主導;成長後,遠離社區,每天在院舍中刻板重覆渡日;十二年規定教育之後,儘管有所學習,仍無法打破隔離住宿,家人分隔,無所事事,虛渡日子的宿命; 他們一生的朋友,也許只有與他們[同病相憐]的殘障同輩。
由於生活迫人,家長也只能選擇承擔或放棄。能承擔的,筋疲力竭;未能承擔的,最終放棄。

香港電台「燃眉時刻」的外判主題是表現事件十萬火急一觸即發的處境,亦是面對長期膠著的困局,最終要做出決定之刻。香港電台很開放的提供了一個創作平臺讓不同界別的創作人能訴說他們的故事,亦可通過描寫弱勢群體的生活困境來反映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