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眉時刻 2014 《港台外判戲劇計劃》 :遺棄

載入中...
故事從一宗自殺案開始,時軸的一邊是面對茫茫前路的兒子,時軸的另一邊是父親臨別前的生活記述。

死者阿威是一位單親爸爸,身患哮喘,當半職回收工人,一直處於赤貧邊緣,有社工曾懷疑他有抑鬱症癥狀,但他沒有主動求助,之後亦不了了之,他有一個弟弟阿龍,兩人感情一般,一年見面不到兩三次,阿龍一直力勸哥哥申領綜綬,順便照護年邁老父,對弟弟如意算盤阿威一直不置可否,可能是出於自尊,也可能是怕麻煩,因為妻子早年跑了,沒有跟他正式離婚。阿威沒有留下遺書,死前沒受明顯打擊,死後亦沒人過問。

兒子阿賢13歲,就讀中二,課餘也會回收舊紙皮,幫補家計,阿賢自幼就養成一份獨立冷靜的個性,自升上中學,家中雜活,基本都由賢仔主理。父親自縊,賢仔不知如何表達他的震驚和哀傷,只有下意識地延續著他那慣性的冷靜,一幅幅出現眼前的都是冰冷陌生的面孔,首先是在他家中議論解繩步驟的消防員;然後是公事公辦焦急下班時間的刑警;還有把他領回家中難說親疏的二叔,跟著是喋喋不休的社工。賢仔最想找個地方可以自己一個哭;自己一個走下去,反正這裡誰也不能依靠,這是他的偏見也好;現實也好,但從他的眼內看,世界從來就是如此,奈何他只有13歲,要獨立自處,是不容許的。


事情過去了,沒有誰可以責怪誰,誰也曾在自己微妙的立場上釋出過善意,但那一點點的善意粉飾不了內心的麻木,結果誰也像不經意地遺棄著誰,就像這個地方那樣。


演員:鄭敬基 薛立賢 歐騰駿 陳逸玲 張雷
編劇:鍾柱鋒 麥志恆
監製 / 導演:麥志恆
播映日期:二零一四年四月十九日 無綫電視翡翠台 晚上七時三十分

導演的話:

這個故事從一宗自殺案開始,案件藍本來自多年前在報紙上看到的一段報道,一段被放在小角落的小新聞,但卻一直佔據著我的記憶:「一名單親爸爸抱病在家,放學後還要拾紙皮幫補家計的幼子,回到家中發現父親自縊,及後跟據到場的警員描述,兒子回到家後發現父親巳逝,但因為實在太飢餓了,他是先做飯吃完才報警的。」不知為何,這段多年前我只花了一分鐘閱讀的新聞,中間忘掉了的人和事不知幾何?但這兩父子的故事卻不定期地在我腦中回閃。

跟編劇提到這段新聞,他說自殺的故事不好寫,要麼就是老掉牙勸介大家珍惜生命;要麼就是合理化了自殺的行為。我說我也不想討論自殺,聽完我說,編劇朋友差點掉到地上:那你到底想怎樣?

自殺事件在故事裏只是一個引子,是象徵對周遭世界決絕地放棄,但同時也是周遭世界對死者的放棄。要描述的是中間透出來的冷漠,這不單純存在於人與人之間;還存在於我們與周遭一切之間,所以故事的主綫雖然是圍繞著父子二人,但主角卻不只是他們,還有他們身邊的所有人和事:父親的弟弟一家;負責父親申領交津的社工;辦理這單案件的探員;醫院內的護士;父子倆的老板和在現塲解繩的消防員,他們都曾在自己微妙的立場上釋出過善意,但那一點點的善意粉飾不了內心的麻目,繼續將冰冷的觸感傳到別人的手上。

「遺棄」裏面描述的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氛圍,並不是某一遺棄事件的明確陳述。這種狀態是經歷了漫長的無力感和失望之後,人就下意識地選擇放棄,大家都不再願意負載更多東西,不但是社會機器,.連我們自己也變得官僚起來,退到自己的小角落說一句:「你也不能怪我吧!」。這種狀態,誰都不經意地遺棄著誰,我們既是遺棄者,也是被遺棄的對象,最後把自己也遺棄掉,就像我們身處這個地方那樣。

無可否認這是一套悲劇,但我一直相信,用最冷靜的目光,直視悲哀的源頭,才是從新出發最好的的準備。
關鍵字: | 單親家庭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