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眉時刻 2014 《港台外判戲劇計劃》 :狂瀾

載入中...
四十多歲的姜富來與弟弟貴來、父親姜海根,每天仍然乘著「蝦拖」海豐號出海捕漁,過著「靠山食山、靠水食水」的生活。但政府的一個決定,令他們生活引起掀然大波,由2013年1 月1日起,香港水域禁止拖網,包括海豐號在內的千多艘本地漁船將會受到影響,幾千名本地漁民生計亦不知何去何從。




在期限來臨之前,姜家三代四人各自為未來而籌謀,但即將失去大海依靠的漁民,能否力挽狂瀾?


演員:王青 張聲益 陳華 梁漢源
導演:施柏林
監製:羅志華
播映日期 :二零一四年三月八日 無綫電視翡翠台 晚上七時三十分



導演簡介:

施柏林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與數碼媒體製作碩士。
香港電台外判作品包括「我們的板球場」及「狂瀾」。

導演的話:


我討厭「香港精神」這四個字。多年來,不少機構前仆後繼,爭取為「香港精神」下定義,結果,香港人只會是「拼搏進取」而不是「現實勢利」;是「靈活適應」而不是「隨波逐流」…如此推算「自欺欺人」也算是香港精神了!

當下香港人面目模糊,單憑幾個詞彙妄想描繪香港精神面貌,實如瞎子摸象。縱使模糊,但香港仍有「面目」可辨。「獅子山下」系列多年來膾炙人口,其同名主題曲更是歷久常新,一點一滴累積香港縕味,在坊間所引發的共鳴,令硬銷香港精神的活動望塵莫及。由「獅子山下」到今天的「燃眉時刻」,幾十年來,我們一直透過「社會議題」容入戲劇,去勾勒當代的香港精神面貌,就像拼圖一樣,逐少拼湊出來。

單元戲劇能否簡而有力地闡述複雜的社會議題,就取決於創作人的「視點」。以「狂瀾」一劇為例,「禁止拖網捕漁」一事擾攘數年,牽涉者眾,若要詳細敍述,恐怕二十集長劇也不夠,但若將視點放在描寫漁民對大海的感情,即單元劇亦見足矣。觀眾即使不認同劇中漁民,但同為香港人,總會感受到彼些間的某些共同特質。

每個「燃眉時刻」的故事都反映着一些香港人的共通點,當觀眾將自身經驗與這些共通點連繫起來,便會構成一幅屬於自己的香港精神面貌,感受自身的燃眉時刻。

「港台外判系列」作為全面支持獨立製作的計劃,在香港絕對是鳳毛麟角。本港電影業萎縮多年,無力吸納後進;重視創作的製作人亦未必選擇主流電視媒體,即使積極參與影展,對極需資金與專業訓練的新創作群,亦未必有即時幫助。

「港台外判」可貴之處在於為創作人提供以十萬計資金與專業製作經驗,並且撥出時段播放,這些支援對創作人進身專業製作領域有莫大幫助。隨着香港電台數碼電視啟播,「外判系列」應以此為契機,擴大範圍,培育年青人以至較成熟的製作人。現時「外判」名額有限,對於有意從事影像創作的年青人,門檻仍是甚高。計劃或可與學校合作,提供小額資金與製作協助,擴大參與人數,及早培養未來創作人。而相對成熟的創作人,可考慮提供更多創作空間與支援,包括製作系列節目,甚或與電影發展基金合作,製作本土主題的非商業電影。
關鍵字: | 拖網捕魚 | 漁業 | 漁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