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命人創造,全部約5,000多字。《宋史‧列傳‧夏國(上)》:「元昊自製蕃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畫頗重複。教國人紀事用蕃書,而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為蕃語。」

這種西夏官方文字,是仿照漢字所造的方塊字,二者驟眼看來形態相近,實質大大不同。西夏文屬表意體系,多為會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即類似漢字的會意字和形聲字。文字筆畫由點、橫、豎、撇、捺、左拐、右提組成,但沒有漢字常用的豎鉤,較多用撇、捺等斜筆;書體則分成楷書、行書、草書、篆書四種。

因西夏國民熱衷於吸收新的知識文化,當宋人在11世紀研發出活字印刷術後,西夏人很快便學會,並用來印製大量西夏文書籍和印刷品。現存世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中,就包括了一些西夏佛經。

西夏亡國後,西夏文流傳了大約三百年,但亦逐漸散落失傳。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史學家張澍遊覽武威清應寺時,發現藏匿已久的《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為現存最完整、字數最多的西夏文與漢文對照的西夏碑刻。近代西夏學專家李範文先生花上大半生,鑽研西夏文,於1970年代編製出全國唯一一本夏漢文對譯字典,令這一度被認為經已失傳的古國文化得以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