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文化

鄒族為清朝政府對阿里山番族的總稱,早期亦稱為「曹族」。「鄒」(Tsou)在鄒語中有「人」的含義,早期族人以狩獵和耕作為生,附以捕魚、飼養家畜和採集野果、野菜。小米、番薯、芋頭曾是他們的主糧,但如今小米已為稻米所取代,少有族人在日常中食用;小米成為族人節慶和祭典中的食品和祭儀。
鄒族的傳統宗教信奉天神、戰神、獵神、地神、河神、小米女神等。阿里山山脈中最高的塔山,自古被鄒族視為「聖山」,族人都相信,善良者死後魂歸大塔山,惡人則流落到小塔山受罪。隨著近代西方宗教的傳入,不少鄒族人都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等,但同時亦保留其傳統宗教信仰,原因是族人認為西方宗教和傳統宗教所信奉的對象其實相通,並無衝突。
族人年中會舉行一些傳統禮祭,包括農歷一、二月間舉行的小米播種祭(Miyapo),藉著小米的播種儀式,祈求粟女神和土地神的幫助,協助小米豐收;敬拜天神及戰神,祈求力量和祐助的瑪雅斯比祭典(亦稱「戰祭」Mayasvi);農歷七、八月間在各氏族本家舉行的小米收穫祭(Homeyaya),以祭祀小米女神,同時為鄒族新年;及以「愛情」與「新生」為主題的生命豆祭,用生命力極強的生命豆(Fona)作為繁衍象徵,鼓勵族人結婚和生育。
庫巴(Kuba)是鄒族人舉行祭典、研討大事和訓練男子成長的地方,被稱為「男子集會所」,傳統上為女子禁地,今天仍可在達邦和特富野兩大部落得見。傳統服飾方面,鄒族男性會穿上用獸皮所製的衣、褲、帽、鞋等,羽毛頭飾、腰間佩刀和皮衣皮褲,都可突顯族人英勇擅獵的形象。至於女性則穿上由棉、麻等植物纖維織成的布衣。
鄒族人有語言而無文字,但如今族中孩子大多不懂說鄒語,要保留這傳統語言,以及它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是族人近年面對的一項大挑戰。